城市不可能不反生態
作者:彭耀階 Pang, Yiu Kai Hong Kong Sept., 2003.
假如建生態村的目的就是讓人的生活環境能夠為地球生態系統所兼容,表面看來似乎並無建村的必要。將現有都會建設成生態城市不就成了?單從科技角度而言,建設一個能為生態系統兼容的城市並無科技解决不了的難題,只不過當人們放眼看看地球上各大小城市,卻沒有一個城市能夠達到最起碼可以稱為「真」的生態城市的要求, 若硬將香港稱為「生態城市」,則更加是無恥的謊言。再放眼未來,更只可以看到將會有愈來愈多城市變得愈來愈反生態。
問題出在那裡?
問題出在城市,出在單憑人類的鄙劣智慧所打造出來的人工生存環境本身!
要把一個城市建設為完全符合生態,必須使用再生能源,有機物如糞便、食物殘楂等必須要收集並循環回田間,污水必須經過二級或以上處理後才能排放,垃圾必須大部份回收再用,用不著的必須妥為存放,不能將之外溢...每一項建設皆必須動用天文數字的巨款方能完成,而這些龐大的建設起碼達到十項八項。其次是若沒有政府和民眾雙方的支持,這些需要動用天文數字的藍圖根本不可能付諸實行。難處卻在於,政府通常較易明瞭這些建設的重要性,但卻經常處於財政緊絀的狀況,又有數不完的各項新的需索,而各項需索的強烈程度主要視乎民眾的價值取態和對其重要性意識與否,於是乎上述的建設藍本經常會被擺放在非常次要的處理次序上。民眾不用為各項開支需索所苦,通常會較為疏爽,但民眾則通常對只有整體利益而無個人利益的事務莫不關心,尤其是中國人,所以亦很難指望他們會支持這些天文數字的建設,尤其是當很多營運資金會直接從他們身上收取。
(城市的運轉必須倚仗一個非常龐雜、高度建制層級化的官僚架構,任何原本有實效的建設藍本經歷這官僚架構層層過濾後必然完全被扭曲走樣,變成實效成疑。)
其三是城市的發展總是由工商業所帶動,必然是高度商業化,人處身於城市中,經常被各種商品、消費包圍著,於是逃不掉要經常購物、消費,於是經常覺得入不敷支,於是無時無刻不在拼命抓錢。在這樣的生活情景底下,城市人可以理解到的總離不開和他們的經濟利益、消費權益直接或間接相關的事情。
其四是城市人的日常生活活動範圍並非限於他們的居所附近,而是分佈於整個城市之內。極度尖銳的就業和就學競爭迫令人們通常並不可以原區就業,但是另一方面,整個城市正處於不斷的膨 脹之中,結果不難想像,城市人的平均日常返工距離亦在不斷的膨脹之中。七O年代香港人的平均返工距離只一、兩公里,今天則平均在五公里以上,短短三十年間膨脹了三倍!還有每部公共巴士的平均載客量亦已經大幅下降,上述因素都必然令到能源的使用節節上升,也令到各種已經施行的環保措施如改用環保巴士、增建集體運輸鐵路、改用石油氣的士等所帶來的好處均抵消不了上述膨 脹因素所帶來溫室氣體和污染空氣排放的增加。
其五是工商各業和物質消耗的無止境膨脹。基本上各行各業在城市內的出現不都是為了服務市民生活上的各種需要而存在,其中很多行 業是為了幫助行業之間進行競爭,如廣告業,派傳單業、貼街招業等。另又有很多行業單單為提供牟利服務而存在,如證劵業、投資顧問業 等、、、、 尚未考慮樓房地產等大興土木無時無刻莫不是往往只為了供商人及股票、公積金、房地產等投資者牟取利潤而興建,如香港O五年的紅灣半島大型房產,企圖剛建成馬上拆然後馬上再起(若非環保團體發起反對並引起群情匈湧則早已拆掉)﹔尚未考慮人的需要不是同時隨著商人等牟利的需要而不被無時無刻製造出來。香港市民在十年前被平白製造出手提電話的需要,現在這需要則更被進一步製造成利用手提電話上網 、傳遞文字訊息和拍照。工商各業在自然資源的動用和污染物的排放上正節節拋離民用方面的耗用和排放。電能上的耗用數字正好可以客觀地反映出上述現象。在一九八九年,商業用電量佔香港整體電力供應的47.5%,在一九九五年,商業用電量增加至佔香港整體電力供應的53%,二OO一年則增加至佔香港整體電力供應的63% ,而整體耗電量則以平均每十年50% 的速率增長。這情況剛好反映出一個可怕的現實,所有政府、公私機構、職業及志願人士在香港這個城市中所作出保護環境的努力都被這些快速的資源耗用增加所抵消,兼且這工商業快速膨 脹的現象並不可能逆轉,因為香港的失業率奇怪地也是隨著上述工商業的膨漲而增加,令到政府和市民都認為必須要大大加快工商業的擴展來解决失業問題。
其六是資本主義市場經濟。資本主義可說是城市化的衍生物,很難想像資本主義可以在「不丹」這樣人口稀疏的喜馬拉雅山國 發展,原因是藉資本密集、高投資成本的方式所生產出來的貨品或服務在這些地方很難找到足夠多的顧客,可以令到這種生產方式有利可圖,反之城市內則充斥著物慾焚身的人潮,只要貨品或服務看得入眼,廣告做得夠墟冚,並且藉著高度資本集約以達到規模經濟最適度化,從而將價格降至夠便宜,便保證客似雲來,財源滾滾。
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一大問題是經營者在競爭白熱化的情況下必然會透過經營技術和高科技來設法降低生產成本,這過程會使到生產某產品的人手需求不斷下降,雖然這過程也會帶來科研和高技術人才需求的增加,但這增加遠遠抵消不了所帶來非高技術人員的淘汰。另有一派理論反駁雖然某一產品所需的總人力投放確是減少了,但這過程同時又令到價格下降了,於是消費者的購買力亦告增加了,自然會多購買產品,生產者可以將生產總量擴大,結果會令到整體勞動力的需求增加。此一理論的問題在於無法將數量上的概念精準地加以量化,然而此一理論的成立與否卻要視乎量化的結果而定,亦即生產總量擴大所帶來的人手增加是否足以抵消設法降低生產成本過程所帶來的人手減少。這一反駁理論的另一問題則是亦沒有可觀察到的現象反映出情況確是如同所預料一樣。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發展成熟的國家大多要面對高失業率的問題,她們皆只可以偶然享受到一段低失業的時期,即使是這個頗艱難的局面,其實亦必須透過政治手段如累進稅制、社會福利等把財富從有產者手上拉出來才能達到,否則的話,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很可能老早被失業大軍所推倒。然而,當政府和民衆同時經常被難於就業所困擾時,他們總會覺得經濟很差,必須加以刺激,必須訂定進一步擴展經濟的政策。之不過,任何物質動員都會帶來環境影響,經濟擴展愈快,影響愈大!在心態上,這現象亦令到民衆不知不覺間形成排拒任何可能干擾經濟進一步發展的任何措施,然而幾乎所有有實效的環境保育措施都具有對經濟帶來即時負面影響的作用,雖然長遠而言環境和經濟必定是成正比的,但即時失業率的可能增加令人不願作長遠考慮。
換過另一個奉行非個體經濟的非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社會,例如往昔曾經成為主導模式的母系社會,短期負面經濟作用並不會帶來失業和再由失業增加所引發的經濟進一步衰退的問題。這裡不援引先前在中國曾經實行過的共產主義集體經濟,因為這個全國式集體經濟的施行由於好些 非個體經濟以外的因素所左右 ,例如龐大笨重的全國建制層級生產架構,中央指令全國生產、非多勞多得、無成效回饋等,根本上無可能成功,亦不屬於這裡所提及的非個體經濟,故此以之作為例子並不適當。
在一個母系農業社會裡面,可能遇到的環境問題是土地被過度剝削,生產力大跌,必須實行休耕,並由此帶來短期的負面經濟作用。但這措施不會帶來失業問題,因為休耕所空出來的人手可以馬上調配到其他工作崗位,亦不會產生由於流通於市面的貨幣收縮了而引致其他行業亦告陷入衰 退的連鎖反應。休耕亦不一定意味到人均經濟收益的減少。因為若果這是週期性的現象,休耕期所短少的糧食可以事先積存好,又可以將另一些的工作項目留待休耕期展開,如修建房屋等。
其七是這種由城市所衍生的經濟模式令到城市與城市之間,地區與地區之間,還有國與國之間和國家集團與國家集團之間經常處於尖銳的經濟競爭狀態,而且這種經濟競爭正是這種經濟制度所推許的,認為需要更進一步加強的,即如近十多年來為各經濟大國推動不遺餘力的「貿易全球化」,就是旨在把保護國家或地區免於弱勢競爭的關稅拆除。
問題在於,即使現在路人皆知使用化石燃料帶來空氣污染和温室效應,但任何工業化地區都無法轉用再生能源。如香港轉用 百分百再生能源,市民勢須繳付兩倍的電費或更多,這措施會即時令到工商各業的營運成本激增,在與外地所處極之尖銳的經濟競爭形勢低下,所要承受的經濟風險根本不會有任何政府可以承擔得來。
考慮完上面七項城市因素之後,恐怕不會再有人對建設真生態城市抱持任何幻想!
單單「回歸大自然」同樣不可以解決人類不可延續這一大難題。美國有數以千萬計的人回歸了大自然,可惜他們大都並不可以在家中覓得讓他們認為足夠的生計,大都是每天駕數小時私家車到城市去工作,每天排放出數小時的溫室氣體和污染空氣,結果對地球所造成的破壞比不回歸大自然更加厲害。
中國更有數以五、六億計人口壓根兒從來未離開過大自然,但情况也差不多一樣糟糕,他們不斷向大地噴灑農藥、化肥、拋棄垃圾、傾倒化學廢料,不斷向河川排出污水,不斷開山劈石...,環境狀况必然每况愈下。
所以,回歸「真」(虛有「生態村」之名的假貨實在太多)生態村是理論上唯一可行的人類出路 。
(One of the central themes in "The 11th Hour" stated by psychologist and author James Hillman, was that we can't live separately from Nature. Why so many of us think we can is the fundamental cause of our abuse of the planet.. --E-Magazine Comment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