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應於船灣淡水湖及萬宜水庫
作者彭耀階之有關經驗:
本港最早(1999~2006)於網上售賣小型太陽能系統及工程,透過生態經濟拓展研究社進行,包括擴充及修復本港最早從西德購入至新鴻基元朗采葉庭屋宛卻不能運作之太陽能系統。
彭耀階在香港及中國所作之其他開創性工作:
1993年 --
整全求真方法論及中國整全教育哲學開創人,中國學術界亦於201O年以其理論創立北京市整全教育科技研究院(Reference01以電腦進入後點擊「整全教育理念研究」)
(Reference02)。
1999年,大澳生態、文化和經濟三重保育社區重整計劃意見書三位撰寫人之一(Reference03)。
2000 - 01年:東亞衛視優質人生劇集。首套介紹香港自然生態連續電視劇集之男主持及自然生態顧問。(Reference04)
(Reference05)
(Reference06)
2013 - 14年:無線電視山系女行劇集。香港首套由本港電視台製作,介紹香港自然生態和行山連續電視劇集之自然生態顧問(Reference07)
2008年 -- 零干擾農法開創人(Reference08) (Reference09)
0) 對抗全球暖化,氣候變遷,港人責無旁貸:
香港乃國際金融中心,世界級大都會,在面對人類和眾生的共同災刼--全球暖化,又稱氣候變遷,而且港人同時也是破壞者之一時,理應當仁不讓,走在時代之先才對。所以,香港若只有引進部分天然氣發電,輸入些許核電,頂多是中電以具備吸引力的價錢,回購民居自設再生能源系統的電力產出,回應可說不夠積極。且礙於香港是個高度人口密集的城市,只有一個微小百分比,位於鄉郊的丁屋或平房,或小部分大厦天台等,才可以自建系統,結果此自建再生能源系統措施只可以為香港生產微不足道的再生能源。
回應力度不夠積極的,並不限於香港政府,普遍市民亦同樣。之不過,設若沒有能源供港人使用,香港還可以成為國際金融中心嗎?亦即是說,港人的財富乃以破壞地球賺取回來,港人絕對有義務作出努力,付出一些代價,以求盡量減少在能源使用上對地球的破壞,更應該響應氣候學者對各國須於三十年後停止能源排碳的呼籲。
一) 天然氣發電頂多只能夠减碳七成,作過渡性減碳措施
又有一說,香港自然資源非常有限,無法設立具規模的再生能源發電,只好退而求其次,引入天然氣發電減少碳排放。其實即使百分百天然氣發電,也只能夠減碳6O%至70%(天然氣成分:八至九成甲烷:甲烷內含1碳4氫,其餘乃乙烷2碳6氫,丙烷3碳8氫,丁烷4碳10氫,戊烷5碳12氫,一氧化碳1碳1氧),但若要地表温度不再上升,綜合不同氣候專家的不同數據,都顯示出必須減少95%以上才成,而且必須於本世紀5O年代之內達標,才可以避過全球平均地表温度升穿攝氏16度,做成難以挽回的升温態勢。所以所有工業先進國皆承諾至2O5O年便要排碳清O,中國亦承諾於2O6O年達到此目標。此外,轉型全天然氣發電也不可行,因為天然氣本身經已比再生能源昂貴,當各國都以天然氣作過渡性減排措施時,價格必會迅速攀升(Reference1),更何況天然氣的縕藏量亦相當有限(Reference2),根本不可能成為全球的首要能源;花樣繁多的再生能源和大幅節能才是不異之選,即使香港真的那麼地狹人稠,此技術難題也必須設法解決。
二) 核聚變乃遠水難救近火
大厦樓頂太陽能
不是說以核聚變反應爐發電,若能夠研究成功,將可以為人類帶來安全而且用之不竭的潔淨能源嗎?不如等到核聚變電廠投產再引進吧!我們首先必須知道,這是個仍然未有成功把握的研發項目,而人類卻只有三幾十年的排碳過渡期,所以完全不可能求之於核聚變去解決危機。在成功機會這方面,港人必須認識到前科大校長朱經武的超導體研究跟核聚變發電的關係,他之於二OO一年辭任休斯頓大學德州超導中心主任一職,前來香港當科技大學校長,正好顯示出超導體在可見將來不會有特破電阻率下限的把握,可以拿來製作商用的磁瓶反應爐發電,否則任何一位尖端物理學家都清楚知道,若能成功,那將是個震古礫今的技術特破,只要有些少把握,相信都不會有人願意放棄這歷史重任。原來核聚變反應爐內的重氫核燃料需要過億度攝氏高温,方能進行熱核反應,任何物質跟這極高温接觸,都會立時爆炸並且灰飛煙滅,所以核聚變反應爐都只能夠用超導體製成,讓超強電流流過超導體時,產生出一個純由強力磁場形成的瓶子,能夠困鎖過億度的重氫等離子(電漿)在內裡進行熱核反應。這種核聚變反應爐早於數十年前開始成功運行,唯是維持磁瓶所需能量並不少於反應爐所能夠產生的,為使反應爐能夠商業投產,必須將產生磁瓶的所需能量大幅降低,亦即製造磁瓶的超導體電阻率要再大幅降低才成(每秒耗能=超導體電阻
× 電流 ×
電流),這個也正是朱經武校長先前在德州超導研究中心所領導從事的研究項目。中國大陸也有核聚變反應爐研究,那一台東方托卡默反應爐年前可以達到成功運行熱核反應達兩分鐘,唯是從事研究的國內科學家經已表示,若談到發電投產,起碼也是三數十年後方能著手進行籌劃的事情(Reference3)。
三) 常温核聚變更只限於紙上談兵
香港水庫浮板太陽能試驗
不也是說已有常温核聚變研究嗎?那就不需要使用極為耗能的磁瓶,只要研究成功,核聚變發電豈不很快可以實現?可惜常温核聚變所碰到的,也是類似難題。原來沙卡洛夫和法蘭克二人早於一九五O年提出使用緲子(muon)作為催化粒子,以催化反應方式進行核聚變,使之在常温之下同樣可以運行。唯是緲子並非常態存在的基本粒子,乃從兀介子衰變而得,存在時間僅得百萬分之2秒,而兀介子則源自強子碰撞……。換言之,緲子跟其他催化劑的不同之處,就是一般摧化劑並不需要不斷大量補充,緲子則因為僅存在2微秒,必需不斷大量補充!總之,創生緲子所需能量,乃其所能夠催化的核聚變反應能量的五至六倍!即是之故,常温核聚變反應爐自始至今都只維持在紙上談兵階段,就連只理論上可以用作產電的方案,則至今仍未有人提出過。
四) 居於堅離地城的瞎子摸象客
台灣彰化海上浮板太陽能電廠
綠運參與者當中,奇怪得很,有少部分人並不支持再生能源和電動車,認為上述乃高新科技方案,而且在生產和使用過程都仍然要排碳排污,並不可取。他們認為素食,簡樸生活和回復以柴薪作燃料便足夠化解危機。
全球暖化、氣候變遷成因,可說就是涉及縱深文明結構的一頭大象,淺綠人士,深綠人士,從政者,科學家,工業家都各自摸索到這頭大象的不同表面部份,有人說是肉食,有人說是物欲熾盛,有說是人口太多,燃燒化石燃料……現時仍未有人能夠掌握得到這頭大象的整個內裡構造,而只有一點可以確定,就是不要做瞎子摸象客,應要併合各人所摸所得,反而可以得到一個靠諳得多的大象外形,當然更要確認化石燃料及其巨大用量才是大象身軀。
至於生產再生能源及電動車時排碳,可以相對耗能較高及較高污染的太陽能光伏板為例,專家量度得板的能源回本期為1至4年,生產附帶電路及支架等所需能量則只佔生產板所需的一小半,即使用一至四年間可以供應到生產該板及附帶設施所需能量,此亦可以算作太陽能光伏板在剛收集電能的首一至四年間並無產能,但生產這套再生能源設施所耗能量乃由這套設施的用家在一至四年間所用掉,亦即等同於生產這套設施並不耗能,只不過使用期縮短了一至四年,那又何排碳之有?
生產附帶設施時排污的考量原理亦同樣。除此之外,這種排污的污染乃區域性並且可以防治,但燃煤的污染空氣排放則往往可以跨國兼且難以防治。
五) 即使全人類素食也只可以減少碳排放一成
公路上方太陽能電廠
本人查實正是素食和簡樸生活奉行者,亦偶然撿拾斷枝供火箭爐燃燒作輔助能源,卻從不會離地至以為鼓吹人人照辦,便可將危機化解。
只要理解一下數據,全球總排碳量之中由農耕、畜牧所做成者,只佔15%左右(Reference4),即使全人類都轉為純粹持素,頂多也只可以減低排碳小於一成(非素食者也只三兩成食物是肉類,而素食也有一定碳足跡)。只管鼓吹簡樸生活則更之離地,他們應該小心檢討一下,自己的物質動員可否比普通平民減少一大半?另外各類農工商活動又如何解決?可以說,即使全香港人都素食又簡樸過來,都無法將碳排放減少一大半。可以說,肉食和不簡樸只是這頭暖化大象的耳朵和尾巴,所有環保和氣候學者都一致認為,化石燃料才是暖化大象的身軀。若果認為不簡樸應是大象的頭腦,而不是尾巴,則拆解這頭腦的構造和內函卻是難度極高的事情,並不可能在三五十年之間辦到。
六) 即使政府加入鼓吹素食和簡樸,亦難以於數十年間見到顯著成效
這套主張其實老早給證明了「在短期內」只可以是個輔助,甚至只是供有心人能夠向自己和上天交代的方案。皆因綠色人士早於數十年前開始在香港大力鼓吹素食和簡樸,只可惜數十年努力下來,素食只有些許成績,簡樸則除了極端少數人士之外,大部分港人可以說是變本加厲,消費變得更之無道。究其因由,乃在於飲食、生產和消費等只是整個文明結構的表層,而文明結構的內層、深層不變,則難以在數十年間促成表層的大變。
當然,人類整體的人口、物質和能源動員若不能夠節制有道,則全部能源轉型再生能源也是枉然,但卻千萬不能夠誤以為素食、簡樸、燒柴便足以化解危機,那是必須跟快速的再生能源轉型配合方能凑效。
七) 只有倒樹斷枝才是O碳燃料,伐林作柴薪的破壞比燒煤更大
沙漠太陽能電廠
至於柴薪,則只有倒樹斷枝是O碳燃料,皆因倒樹斷枝落葉等都是大氣層的「短程碳循環」(另有中程和長程)部分,人們拿它作燃料,只是更改了其路徑,從經由真菌細菌等將碳釋放回大氣層改為燃燒釋放,其短程碳循環則一。伐林作柴薪則截然不同,它不獨排碳跟燒煤一樣,更之額外做成生物多樣性耗損,即使補回植林也一樣,皆因植林的生物繁異程度大不如自然生長的野林或原有的舊林。即是之故,柴薪燃料只可以限於倒樹斷枝,供鄉郊居民作輔助式減碳之用。
八) 單單以碳回收工程及或措施作為解決方案,都必定要令政府和人民付出比較轉型再生能源更加高昂得多的代價
今日再生能源的供電成本和規模都可以跟燃煤發電匹敵,即使再加入一些安全邊際考慮,全面轉型也無非比燃煤貴1O至2O%。若不裁減燃煤,改為以碳回收方案解決又如何?在2020年,每生產一度電要排放二氧化碳0.4公斤,同年從大氧層每回收二氧化碳1公斤成本約0.5港元(Reference5),加上利潤邊際後,市民每度電的碳回收費用乃0.3港元,亦即市民享用O碳排放的燃煤發電,要付1.5港元一度電,加幅比轉型再生能源大1至3倍!!!而且成效只能及於碳排放,燃煤所做成的空氣污染則起不了裁減作用;然而燃煤發電所做成的空氣污染,不單已經嚴重損害了中國人民的健康,令眾多物種絕種,其所帶來廣泛地區的酸降沉和化學降沉,亦已大大損害了中國及鄰近地區的生物繁異程度,大大增加了耕地的種植難度及因此削弱了其產量,所做成的破壞比全球暖化查實輕微不了多少。
至於以土壤再生種植作為碳回收方案,情況跟直接從大氣層回收二氧化碳相似,所不同者,是碳回收費用會轉移至食物價格之上,更由於普遍市民不明所以,大多不會願意多付金錢購買土壤再生耕作收成。
所以,高科技和土壤再生耕種碳回收二者都應要大力推動,但那只是作為加快回收大氣層內二氧化碳的方案,而主軸核心方案仍然離不開再生能源和電動車。至於電動車之所以也是主軸方案,則不僅僅由於電動車的機件構造比燃油車簡單,亦比燃油車省能,最關鍵之處還在於電動車可以百分百以再生能源驅動,只要充電的電源是再生能源便成。
九) 別讓無知成為拒用理據
海上垂直軸風電機風場
九、一) 小部分不負責任的公共知識份子
還不過數年前(今日已轉口鋒或銷聲匿跡),更有公共知識分子名嘴和大學教授在時事評論節目中表示再生能源技術仍未發展成熟,完全無視其時歐盟所使用能源之中已經有3O%乃由再生能源提供(Reference6),北歐更之接近5O%,跟事實數據明顯相牴,根本一派胡言,存心欺負港人視野不廣。(關乎地球命運,應知言責有泰山之重)
九、二) 反對再生能源和電動車,理據原來是無知
更有一小部分「綠色」人士認為這些高科技攪作,在生產時要耗能、排污、開礦,在報廢時要製造大量有毒垃圾,即使在使用時無公害也是狂然,所以不應使用!
這種論調實質上乃犯上了一些甚為ABC的推理謬誤:
1) 錯誤地以為這些攪作都是平白地弄出來供人使用,而不理會那無非是拿來替代排温氣,排污染,和開礦都高出不知多少倍的化石燃料和汽油車。除非可以找到更好的替代方法或能夠勸服或強制全人類在數十年間減少使用九成以上,否則再生能源和電動車乃唯一有效的解決方案。
2) 錯誤地不予理會全人類必須於5O年代內將化石燃料甩掉,與及錯誤地企圖借文明結構轉變作為解決此燃眉之急的方案。生態村正好是個眾多文明結構轉變方案之中最廣為認受的一套,但從其發展軌跡和速率可以推斷得到,即使假定類此文明結構轉變方案可以成功,最最起碼也要百年以上才能見到顯著成效。即是說,文明結構轉變只是長遠終極方案,再生能源和電動車才是解決此燃眉之急的主軸。
3)
錯誤地以為這些攪作報廢時都是拿去丢掉、堆填等,所以並不可取。原來在未有環保人士提出要回收垃圾之前,絕大部分廢棄金屬老早都是被回收再鑄。太陽能光伏板上的單晶體比一般金屬更加昂貴,看不到什麼理由不會被牟利商人拿去回收?玻璃更不在話下,今天回收已經非常普遍。整體而言,再生能源設施和電動車物料之中絕大部分都是回收有價之物,不虞會像塑膠物品一般構成回收難題。
十) 速速遷出堅離地城,與及不再瞎子摸象
垂直軸風電機
於今平均球表氣温只比正常高出1.1度,極端天氣經已處處湧現。若升温接近2度,北極海冰在整個夏季會全部消失(Reference7),令到整個北冰洋在整個夏季吸收太陽熱能增加接近一倍(深海海水吸收陽光能量九成,冰面只吸收近半),於是封存於北極淺海海底,吸熱能力為二氧化碳25倍的水合甲烷(Reference8),亦會大規模地被釋放至大氣層,北冰洋夏季吸熱倍增,和甲烷在大氣層內暴增二者合起來,會做成一個一發不可收拾的升温局面,到時候想撲救,亦會艱難千倍!所以大多氣候學者稱攝氏16度為不可逆轉點(Reference9),若不全力減碳,球温將於5O年代之內升穿攝氏16度。另一方面,地球自192O年開始呈現地表均温上升態勢(Reference10),而當年的全球年排碳量少於今日數量的5%,亦即必須於5O年代之內成功全球排碳接近清零,才能少於192O年的排碳量,此外還要將三至五成已積存於大氣層之中的二氧化碳回收(預料濃度會升到5OO至55Oppm才可以封頂),其濃度才可以低於192O年的3OOppm,球温才會停止上升,而且才會在升穿攝氏16度之前停止。
所以,減碳於今是爭分奪秒的事情,不容有失。所有有助減碳之舉,素食、簡樸、節能、天然氣替代等,都應要動員,但都不能妄想憑此便足以達標,最重要還是轉型再生能源,這方面更加要全力發展和鼓吹。遺憾這大都會在發展再生能源這方面而言,從民間呼聲至政府行動,卻都異常微弱!
十一) 再生能源量產成本經已裁減至可與燃煤發電匹敵
多得環保工業家和科學家的長年奮鬥,太陽能和風能的量產成本經已裁減至可與燃煤發電的匹敵,今天轉型再生能源的障礙,無非人類和工業的私心、慣性和惰性。一塊二百瓦額定功率,面積一方公尺的單晶太陽能板,名牌廠商在中國設廠的,不外乎一千元左右有售,大規範購入更可得進一步折扣,構築台階支架電路等成本約為板價六至八成,再加上一些安全邊際,投產成本共25OO元。而這一塊二百瓦板,在香港中度雲量(全港以大霧山範圍雲量最高,蒲台島雲量最低)和遮擋不多位置,一年可生產二百度電,以現時1.2元一度電計算,亦即十年半可以回本,年回報率接近1O%,高於兩電的利潤上限。若採用中國品牌,二百瓦板無非三五百元,投產成本更可下調至2OOO元,收1.2元一度電的話,年回報率可達12%。另方面,太陽能板和附設電路都不易耗損,單晶板一般在使用上三十年後,產電量仍有新板七至八成,用上五十年肯定不成問題,只產電量會再下跌一些。萬一有損壞,板和附設裝置亦更換容易,而且設備成本在未來更會進一步降低,……,總之,香港若以太陽能發電,在產電成本這一方面而言乃完完全全可行。
十二) 再生能源的其他好處
十二、一)中國乃油貧國
中國是油貧國,要擺脫在能源上俯仰由人,全速發展太陽能風能海浪能地熱能等再生能源與及節約能源是唯一出路,否則只好使用危險而又容易出大差池的核能。
十二、二) 未來天然氣供應會趨於不穩定而且價格會攀升
未來的氣候失衡和極端化,及由其所帶來的政局失衡等會帶來化石能源的進一步供應不穩和價格波動,天然氣價格亦因為縕藏有限(Reference2)和世上各國的減排承諾而攀升(Reference1)。為保本港的能源供應穩定和價格平穩,再生能源應該是個首要考慮項目,因為這也是個自行提供,港內生產的能源。只要肯花心思,怎樣動員和配合新近發展成熟的各類再生能源,香港查實具備電能全由再生能源供應的自然條件。
十二、三)不虞因此遭別國抵制
香港也可免卻未來因為再生能源欠奉而遭國際社會扁抑甚至排斥的待遇。
十三)
風能太陽能,二者何擇?
水平軸葉片風電機
風能和太陽能是經已發展成熟,只要有適當場地,產出可以匹敵大型火力發電站,而且建造成本亦可與之匹敵甚至更加廉宜的生產電能方案。至於二者如何選擇,還是二者兼備,則主要視乎採收大自然能源所考慮範圍的地理和生態的條件和情況而定。
十三、一)
風電設施意外損毀風險較大,太陽能較小:
此外,還要比較二者成本,而且不可以單考慮投產成本,還要考慮未來保養維修開支。以此而言,太陽能容易作出準確估算,由可靠牌子生產的光伏板,出問題的機率及其標準偏差(standard
deviation)兩者都低,此外維修更換亦非常容易。風電機則否,而且出問題機率的標準偏差大,同廠生產的風電機,可以有些長久正常,有些頻頻出問題。
十三、二)
風電受超強颱風影響最大,水庫浮板太陽能則屬最小,所以後者乃最可行方案:
在香港,何者受超級颱風的影響較少,更之是個必須優先考慮的問題。風電機在構造上必定是遠較容易受損害的,皆因幼幼長長的軀幹和葉片受風時要承受巨大的彎矩力(bending
moment,造成幼長硬物彎曲甚至折斷的力),所以採購風電機時必須考慮超級颱風因素,那些型號的設計是可以承受超級颱風吹襲的。太陽能則只須要在板身的構造及設計承托支架時加入承受超強風力的考慮便成。至於建在水庫水面上的浮板太陽能電廠,更之只須要採用低舖設傾角,與及細小的透氣至板底水面的窗口,則超強颱風只可以做成一個細小得多的水平方向推力分量,至於波浪式起伏,則由於風壓同時被大片板面及水面攤分,大大減弱了上下起伏的波動力,故此水庫浮板太陽能是在受到超強颱風正面吹襲前設下的最可行方案之一。
十四)
蓋建太陽能電廠選址原則
下一步就是考慮如何在香港建造太陽能電廠。知之不詳者會誤認為可以犧牲小部分郊野公園或者農地,改為舖上太陽能光伏板便成。原來香港郊野公園範圍全都是生物多樣性不差的野外,即使一些被稱為花崗岩劣地的地方,若長年不受山火干擾,都可以長成為生物品種繁多的樹林。往日之所以多的是這類光禿山頭,無非因為這類地質在山火之後較易出現表土流失,以致山火後較難長出野草和灌叢,自然演替過程亦遠較其他地質的野地緩慢所至。自從漁護處於九O年代末大幅提升了撲滅山火的效能與及新界居民的環保意識亦已略有提升之後,港境內這類花崗岩劣地大多已經歷樹林演替階段,都已經變成品種繁多的樹林,所以,可以說,香港並無生物多樣性差劣的野地,也可以說,香港野外並不適宜蓋建佔用大面積的太陽能發電廠,因為此舉會將電廠範圍內的生物多樣性大大降低,亦牴觸了維護生物多樣性國際公約。
大體來說,太陽能電廠只適宜蓋建於生物多樣性差劣的野地,另就是人工構築物和水面之上。所以香港就只有後兩者適合蓋建。水中生物同樣需要陽光來製造食物,也需要其上的空氣透過水面把氧氣溶解到水裡去,才能夠呼吸到氧氣,若果水面上蓋上太陽能板,會不會妨礙了水中生物取得食物和氧氣?答案是不會的。原因水體是流動的,太陽能板若蓋建於海面上,其下的水體並非經常處於板下,故此其所含養份和氧氣成份跟板外的水體並無分別。至於長於水底固定位置的自營生物,例如海苔、
十五)
在水塘水庫蓋建太陽能電廠
十五、一)
水中氧氣問題:
至於蓋建於水糖、水庫內的,若果太陽能板覆蓋達整個水庫的,則要留意承托太陽能板的每個浮板自身不可以遮蔽全部水面,每個浮板底下不貼水而且容許空氣流入的面積應要具有跟貼水部分差不多的面積,以水平切面計算。如此安排之下,則即使整個水庫都舖滿浮板,都仍有近半面積的水表可與空氣接觸,不虞做成水體缺氧,致令水中生物得不到足夠氧氣的問題。
十五、二)
超級颱風問題:
在香港,浮板的設計尚要考慮一個額外因素,就是瓦頂屋脊形的浮板,向南斜面的面積應要大得多及斜度少得多,與及太陽能板應要緊貼於其上,向北斜面應要斜度較大而窄得多,若採標準設計,會讓此北向斜面部分露空,讓空氣可以吹送到脊底下水面的露出部分,作用是讓空氣可以與水面接觸。但這個設計的問題是,若果風力吹向脊面露空的風力非常強大,則會產生一個將浮板向天上抽起的風力分量,在受到超強䫿風吹襲時,會做成一個較高的工程難度及不必要地增加蓋建成本。然而解決方法非常簡單,南向貼上太陽能板斜面的傾角小於1O度,不用跟隨香港緯度,而且用窄長形太陽能板横貼於此南向斜面上,例如半米乘四米的4百瓦板,即是讓四米長的邊緣近貼水面,令到浮板頂上的脊也是長四米的另一長邊,於是斜面由貼水一邊至脊頂只有半米長,脊頂也就可以只高於板的水上平面十分之一米,北向斜面可以用一個不太大的傾角,例如小於45度,並且斜面大部份密封,只讓少於五分一部分是透風窗口,讓空氣可以與板脊底下露出的水面部分接觸,這設計的好處是令強風對板的作用可以減至最少,北面吹來的強風也不會構成將浮板向天空抽起的風力分量。
至於超級颱風吹襲時板面所遇到的波浪式風壓變化,由於浮板都是以横直式水平堅硬支架連接起來,故此風壓變化即時由大面積的板面和其下的水面攤分,所做成的上下波動作用力亦因此變得微弱,除非整個板面的風壓波浪變化頻率趨近整個浮板電廠的自然諧振頻率,然而這頻率應可於電廠詳細設計藍圖完成後計算得到,粗略估計兩頻帶相差遙遠。
收窄水道式海浪發電系統
十五、三)
太陽能板的傾角問題:
具有一些太陽能常識的朋友可能會問:太陽能板的傾角若不是採用接近香港緯度的22度,豈不是會令到板所收集到的電能少了?原來不會。原因是,香港在秋冬和春初才是太陽從南面較低角度射來,這時板的傾角大才更接近正對著陽光。但由於香港吹北風時大多霧霾利害,再加上低角度照射,射到板面的每米功率減少了一半以上,春初則陰天為主,收集到的太陽能更少。由春末至秋初則霧霾少,而且太陽多在高角度照射,這段日子則是細少傾角才可以最多時間正對著最猛烈的太陽。正午前後若沒有雲或霧霾遮擋,更可以收取到近乎每米一千瓦的最高太陽能照射功率。在這一點而言,本港太陽能業界亦基於長年經驗,絕大部分都同意採取一個細小的南向太陽能傾角才是最佳角度。
所以,低傾角能夠同時滿足盡量減低超級颱風影響和收集最多太陽能此兩項最重大要求。
十五、四)
如何決定最佳傾角,精準計算並不可行:
至於精準的傾角取值計算,都只可以預設太陽在各位置所受到的雲霧及霧霾對太陽光的減弱程度在全年四時皆為均勻,然後以積分法積出傾角和每年太陽能收集總量兩者之函應關係式,再以微分法找出最佳傾角,那就是一個接近安裝位置緯度的角度。但由於先前提及的冬夏雲霧及霧霾差異,以精準計算取值並不可能,而只能夠以長年量度或估計取值。本港太陽能業界亦絕大多數認為,1至1O度之間的年收集總量相差微少甚至無法作出可靠結論,但這細少差異則具有關鍵意義:設若在這傾角範圍內,由傾角差異所引致太陽能收集年總量相差不少,例如達到1O至2O%,那就必須先行以現場試驗量度方式找出最佳傾角,但此舉沒有十年以上時間都得不到一個客觀可靠的答案!否則有可能令到產出比起應可達到的總能量大幅減少二成。問題轉型再生能源屬燃眉之急,上天並不容許人類再蹉跎歲月,幸而本港太陽能業界都清楚,即使在該細小範圍內採用了一個最差的傾角,所少收取的亦無非1至3%之間,而爭分奪秒更加要緊,所以建議不要為那三兩個巴仙而耗費十年光陰,只需要任意選取一個5至1O度之間的角度。之所以限於這傾角的角度範圍,乃因為若角度太少,板面較容易積累灰塵,影響太陽能板的產出;角度若大於十度,在超強颱風吹襲下浮板則會收受到一個較為強大的水平方向推力分量,此則要平白增加支架的構築成本才能解決。
十五、五)
浮板支架及太陽能板重量所做成的彎矩力問題:
長達數公里的浮板支架,及於其上所負荷著的巨量太陽能板,其重量本身所做成的彎矩力會非常巨大,令支架不勝負荷;但若每隔一段距離即加上直插至水底下的支撐柱子,而每根柱子皆必須高近百米,此則會令工程過於浩大。
然而浮板電廠的優點正在這裡,每塊浮板的浮力,除了抵消浮板本身和太陽能板的重量之外,也抵消了横及直水平支架的下沉力及其所做成的彎矩力,所以浮板電廠並不需要垂直支撐的柱子。
此外,在超級颱風侵襲時所受到的水平方向推力,若浮板舖滿水庫,這推力都可以由水平支架接上岸邊地面處的台基反作用力所抵消,而不會做成水平支架將台基拉出水庫的作用力,於是支架在岸邊台基的工程成本也可以降低。若果浮板並不舖滿水面,則在超級颱風吹襲時水平支架的岸邊台基有機會受到強大的將支架拉出水中的水平作用力,則必須打造更堅固的防拉扯台基才能把問題克服,亦即會將岸邊台基的建造成本升高。
十五、六)
水庫水體的生態問題:
大半水表都被太陽能板遮擋,又不怕水中生物得不到足夠養份嗎?原來陽光影響的是水庫水體內食物網的生產者,陽光大幅减少令生產者相應大幅減少,同時令到其所承托的食物網上層相應收縮,但不是失衡。亦即生產者和外來養份是自變數,消費者和分解者是因變數,後者只是隨著生產者和養份的增減而增加或減少,所以不會失衡,而只是令到水體內的生物質量整體減少了。但從水庫的角度看,這結果是一項好處,而不是壞處,因為此舉相對上令水質更容易保持潔淨,例如可以免卻藻類過度繁殖所帶來的污染等。
十五、七)
浮板釋放出有害化學物質問題:
但若考慮到水質潔淨,又怕不怕浮板和支架會釋放出有害化學物質,例如塑化劑?這個當然是個必須然而又可以解決的問題。方法就是使用食用器皿級而且無塑化劑的塑料製造浮板,支架則必須使用不銹鋼和上述塑料。這項規定必會令蓋建成本增加,但對於建於水塘水庫的太陽能電廠而言,卻是一項必要的規定。
十五、八)
水庫太陽能電廠的景觀問題:
香港的水塘水庫全都風景秀麗,在其上舖滿太陽能板必然做成一定程度的景觀問題,也必然帶來行山人士和愛大自然者群起反對。所以,本人同時在這裡作出呼籲,之所以要作出這個建議,乃為終止人類對大自然作出排温排污等毁滅性破壞而作出,得益的就是大自然和人類,若只因為設施會稍為減損他們欣賞大自然的雅興而加以反對,就請他們另議可以在香港境內蓋建具此規模而又不會影響景觀的場地,若果沒法提出,就請他們誠心為大自然、眾生和人類著想一下,尤其是不要因嚥廢食。
十六)
水庫上蓋建太陽能板的其他好處
水塘、水庫的水面上蓋上太陽能板,可謂一舉三得。除了上面所解釋過,它可以令水質更容易保持潔淨之外,亦可以一定程度上減低存水由陽光照射而生的蒸發量,在未來全球因暖化而普遍缺乏飲用水的世代,可說是個不應忽視的助益。
至於在海面上蓋建太陽能板,潮汐漲退和海浪會令到建造承托太陽能板支架的成本大增,沒那麼化算,除非在隱蔽內灣。但此等內灣往往是紅樹林濕地或水底下長滿珊瑚,蓋上太陽能板要付出生態代價。在水塘、水庫上蓋建,同樣需要較在陸地上更高的成本,但增幅沒有在海面上建造那麼大,成本上乃屬可行。接著要考慮的,就是在那些水塘水庫上蓋建,發電量有多大?
水塘、水庫上蓋建更可以免除頂麻煩的收地問題。
十七)如何選擇最佳水庫進行蓋建:
浮泡水壓式海浪發電
接著就是考慮動員全港水塘水庫還是只選擇當中某幾個?那就得看有什麽取捨因素需要加以考慮:
1)
水愈淺愈好:遮擋陽光所能夠「減少」的每立方米存水蒸發量較大。
2)
面積愈大愈好:因為發電量可以較大。
3)
有用以儲存東江水:那就可以借助東江水將水位保持在滿溢狀態,不虞出現水位在非雨季出現太大幅度下落,以至支架承托不住太陽能板的問題。
4)
水庫四邊的山坡愈平緩愈好:施工的難度和成本皆可以較低。
十八)在香港水庫上蓋建太陽能電廠的成本可行性:
香港水庫浮板太陽能試驗
能夠同時滿足上面四項要求的,就只有萬宜水庫和船灣淡水湖,不過,相較之下,其他水庫的表面積都相差甚遠,動用了這兩個,就不用再加入其他的。萬宜水庫的表面積大於六方公里,而船灣淡水湖則更大於十二方公里,以現時單晶板每方米可舖設2OOW板,及每2OOW板每年約可生產2OO度電(2OOKW-h,中電同樣以這一港內產電數據估計用户自建太陽能系統的年回報率)計,大致上舖滿兩水庫約可每年提供36億度電予用户!二O二O年香港的年耗電量約為44O億度電,亦即可以提供全港用電量的8%,可以做成香港邁向潔淨再生能源的大躍進!至於蓋建可行性,承托支架及浮板的成本會較在陸上的昂貴得多,大概跟板價相差不遠,連安全邊際計算在內,每度電只輕微增加費用,即可以做成轉向再生能源的大躍進,又何樂而不為?
但人們仍然可以因為這電費的增加而躊躇,恐會遭各界反對,這也是本建議開宗明義敬告港人發財當立品的原因。這世界不會有長年供應的免費午養,要停止破壞地球,就要付出代價。節能代替嗎?三十年後要達成排碳清零,已經必須將節能和呼籲素食、簡樸等措施包括在內,才有可能成功。更何況這額外付出,並非善長仁翁的救地球貢獻,而是破壞者的贖罪錢,讓你得到上天體諒之餘,更讓你的子孫後代不會因你而陷入環境練獄乃至可能遭到滅頂的厄運!人們絕對有難以逃脱的巨大責任付出這額外金錢,更何況它無非乃區區的輕微增加!!!
十九)有否先例可援?
台灣彰化海上浮板太陽能電廠
接著就是要了解有沒有水庫或者海上太陽能發電先例,還是要香港開先河,做白老鼠?答案是中外都早有大量水庫及海上的先例可供借鑑,雖則規模都及不上這裡所建議的大,但台灣已有一個建於高雄阿公店食水庫,年產17OO萬度電的浮板太陽能電廠於2O19年投產。另一建於海上,面積達1.7方公里的浮板太陽能電廠於2O2O年在彰化開始投產,預算首年即可生產2.5億度電。由於海面所受到的波浪和潮汐的干擾比水庫的水面大,台灣所受到超級颱風吹襲的機會亦比香港高,以致該位於彰化的海上電廠在每產電單位的工程費用和技術難度上都必然比這裡所建議的高,所以,若果彰化的海上電廠和高雄的水庫電廠都屬可行,在萬宜水庫和船灣淡水湖蓋建的可行性就更加不用懷疑。
中國大陸亦早於兩三年前落成了多座水庫及湖泊太陽能電廠,未來更會加速增建。就連經濟發展水平遠低於香港的泰國,亦正在烏汶府的詩淋通水壩後湖泊上蓋建面積1.2方公里的浮板太陽能電廠。泰國政府亦已於二O二一年宣佈,不久將來將會陸續蓋建多座水庫及海上太陽能電廠,年產電量共可達3O億度電。
二十)結語
人類是歷經百萬年跟走獸無異的生活漸漸演進而來。而世上任何物種,都必須跟大自然整體和眾生、群落等大我互動,並且取得平衡。這互動平衡過程,走獸只需要按生物本能行事,盡情滿足一己小我的欲望即可,大自然自會提供制約,甚至獵殺的天敵,以達成生態、群落的平衡。人類今天則截然不同,由於人類可以輕易改變大自然和干擾生態秩序,故此必須同時主動照顧到前述諸多大我和小我的需要才能各得其所。例如在使用能源之餘,必須同時能夠不讓污氣和温氣等構成環境破壞,……唯是人類至今仍未能脱掉走獸的本能,對大我的眷顧意欲和能力若有若無,無法做到充分為大我整體著想的地步,於是只好天天面對由此湧現的痛苦和危機。
今天是不再只顧求財,改為豎立主動照顧大我的榜樣,從而打破此悲劇縮命的最適切時刻。
全球暖化被聯合國氣候高峰會改稱為氣候變遷,查實極不妥當,
部分公共知識份子會拿球表温度史作反駁:「
環球洋流論點聽來好像大有問題,北冰洋為歐、亞、
氣候學者亦估算到地表均温將於5O年代左右升穿16度(
除了全球暖化之外,
至此人們可以確立起一個原則,
何以原則還包括碳排放量要裁減至O,只裁減一部分不成嗎?
撮要:
地熱發電
一)
香港乃國際金融中心,在面對人類和眾生的共同災刼--全球暖化,又稱氣候變遷,而且港人同時也是破壞者之一時,理應當仁不讓,大力投入救亡。
二)
轉型再生能源乃唯一出路,除非使用危險核能。
二、一)
天然氣發電頂多只能夠减碳七成,作過渡性減碳措施。此外,轉型全天然氣發電也不可行,因為天然氣本身經已比再生能源昂貴,當各國都以天然氣作過渡性減排措施時,價格必會迅速攀升,更何況天然氣的縕藏量亦相當有限。
二、二)
核聚變乃遠水難救近火
朱經武之於二OO一年辭任休斯頓大學德州超導中心主任一職,前來香港當科技大學校長,正好顯示出超導體在可見將來不會有特破電阻率下限的把握,可以將之拿來製作商用的磁瓶核聚變反應爐發電。
從事核聚變研究的國內科學家,於2O21年首度成功點燃運行國內反應爐裝置後經已向新聞界表示,若談到發電投產,起碼也是三數十年後方能著手進行規劃的事情。
二、三)
常温核聚變更只限於紙上談兵
常温核聚變反應爐自始至今都只維持在紙上談兵階段,就連只理論上可以用作產電的方案,則至今仍未有人提出過。
二、四)
居於堅離地城的瞎子摸象客
綠運參與者當中,奇怪得很,有少部分人並不支持再生能源和電動車,認為素食,簡樸生活和回復以柴薪作燃料便足夠化解危機。
二、五)
即使全人類天天素食也只可以減少碳排放一成
二、六)
即使政府加入鼓吹素食和簡樸,亦難以於數十年間見到顯著成效
這套主張其實老早證明了只可以是個輔助,甚至只是供有心人能夠向自己交代的方案。皆因綠色人士早於數十年前開始在香港大力鼓吹素食和簡樸,只可惜數十年努力下來,素食只有些許成績,簡樸則除了極端少數人士之外,大部分港人可以說是變本加厲,消費變得更之無道。
二、七)
只有倒樹斷枝才是O碳燃料,供鄉郊居民作輔助式減碳之用。伐林作柴薪破壞比燒煤更大。
二、八)
單單以高科技碳回收工程及或土壤再生耕種措施作為解決方案,都必定要令政府和人民付出比較轉型再生能源更加高昂得多的代價。
所以,高科技和土壤再生耕種碳回收二者都應要大力推動,但那只是作為加快回收大氣層內二氧化碳的方案,而主軸核心方案仍然離不開再生能源和電動車。
二、九)
再生能源發展已經成熟,產能成本和規模可與燃煤發電匹敵。歐盟所使用電能之中已經有3O%乃由再生能源提供,北歐更之接近5O%。
二、十)所有有助減碳之舉,素食、簡樸、節能、天然氣替代等,都應要動員,但都不能妄想憑此便足以達標,最重要還是轉型再生能源,這方面更加要全力發展和鼓吹。遺憾這大都會在發展再生能源這方面而言,從民間呼聲至政府行動,卻都異常微弱!
三)
多得環保工業家和科學家的長年奮鬥,太陽能和風能的量產成本和規模經已可與燃煤發電的匹敵,今天轉型再生能源的障礙,無非人類和工業的私心、慣性和惰性。按照現時太陽能業界在本港的舖設成本和每單位太陽能光伏板的產能可以推知,太陽能電廠收費可以大致跟現行兩電收費相若,政府和市民再沒理由不馬上規劃興建再生能源電廠。
四)
風能太陽能,二者何擇,還是二者兼備,則主要視乎採收大自然能源所考慮範圍的地理和生態的條件和情況而定。
四、一)
風電設施的意外損壞風險較大,太陽能較小:
四、二)
風電受超強颱風影響最大,水庫浮板太陽能則屬最小,所以後者乃最可行方案:
四、三)
蓋建太陽能板選址原則
大體來說,太陽能電廠只適宜蓋建於生物多樣性差劣的野地,另就是人工構築物和水面之上。所以香港就只有後兩者適合蓋建。
五)
在水塘水庫蓋建太陽能電廠的問題
五、一)
水中氧氣問題
若果太陽能板覆蓋達整個水庫,每個浮板底下不貼水而且容許空氣流入的面積應要具有跟貼水部分差不多的面積,以水平切面計算,則不虞做成水體缺氧問題。
五、二)
超級颱風問題:
光伏板採用細小南向傾角,令板面在水上只有微小起伏,以大幅減低收受超強風力所造成水平推力分量。浮板透氣至水面窗口細小,以消除超級強風下所產生向上拉扯風力分量。另外全部浮板以横直水平堅硬支架連接,故此風壓變化即時由大面積的板面和其下的水面攤分,所做成的上下波動作用力亦因此變得微弱,除非風壓波浪變化頻率趨近整個浮板電廠的自然諧振頻率,然而這頻率應可於電廠詳細設計藍圖完成後計算得到,粗略估計兩頻帶相差遙遠。
五、三)
太陽能板的傾角問題
香港在秋冬和春初才是太陽從南面較低角度射來,這時板的傾角大才更接近正對著陽光。但由於香港吹北風時大多霧霾利害,再加上低角度照射,射到板面的每米功率減少了一半以上,春初則陰天為主,收集到的太陽能更少。由春末至秋初則霧霾少,而且太陽多在高角度照射,這段日子則是細少傾角才可以最多時間正對著最猛烈的太陽,正午前後若沒有雲或霧霾遮擋,更可以收取到近乎每米一千瓦的最高太陽能照射功率。在這一點而言,本港太陽能業界亦基於長年經驗,絕大部分都同意採取一個細小的南向太陽能傾角才是最佳角度。
所以,低傾角能夠同時滿足盡量減低超級颱風影響和收集最多太陽能此兩項最重大要求。
五、四)
如何決定最佳傾角,精準計算並不可行:
精準的傾角取值計算,必須預設太陽在各位置所受到的雲霧及霧霾對太陽光的減弱程度在全年四時皆為均勻才成,但由於先前提及的冬夏雲霧及霧霾差異,以精準計算取值並不可能,而只能夠以長年量度或估計取值。基於减少排碳乃屬燃眉之急,本建議書亦建議不要為那三兩個巴仙效能出入而耗費十年光陰作量度取值,而只需要任意選取一個5至1O度之間的角度。之所以限於這傾角的角度範圍,乃因為若角度太少,板面較容易積累灰塵,影響太陽能板的產出;角度若大於十度,在超強颱風吹襲下浮板則會收受到一個較為強大的水平方向推力分量,此則要平白增加支架的構築成本才能解決。
五、五)
浮板支架及太陽能板重量所做成的彎矩力問題:
若每隔一段距離即加上直插至水底下的支撐柱子,而每根柱子皆必須高近百米,此則會令工程過於浩大。
然而浮板電廠的優點正在這裡,每塊浮板的浮力,除了抵消浮板本身和太陽能板的重量之外,也抵消了横及直水平支架的下沉力及其所做成的灣矩力,所以浮板電廠並不需要垂直支撐的柱子。
此外,在超級颱風侵襲時所受到的水平方向推力,若浮板舖滿水庫,這推力都可以由水平支架接上岸邊地面處的台基反作用力所抵消,而不會做成水平支架將台基拉出水庫的作用力,於是支架在岸邊台基的工程成本也可以降低。
五、六)
水庫水體的生態問題
陽光大幅减少令生產者相應大幅減少,同時令到其所承托的食物網上層相應收縮,但不是失衡。亦即生產者和外來養份是自變數,消費者和分解者是因變數,後者只是隨著生產者和養份的增減而增加或減少,所以不會失衡,而只是令到水體內的生物質量整體減少了。但從水庫的角度看,這結果是一項好處,而不是壞處,因為此舉相對上令水質更容易保持潔淨,例如可以免卻藻類過度繁殖所帶來的污染等。
五、七)
浮板釋放出有害化學物質問題
怕不怕浮板和支架會釋放出有害化學物質,例如塑化劑?這個當然是個必須然而又可以解決的問題。方法就是使用食用器皿級而且無塑化劑的塑料製造浮板,支架則必須使用不銹鋼和上述塑料。
五、八)
水庫太陽能電廠的景觀問題
香港的水塘水庫全都風景秀麗,在其上舖滿太陽能板必然做成一定程度的景觀問題,也必然帶來行山人士和愛大自然者群起反對。所以,本建議書同時在這裡作出呼籲,之所以要作出這個建議,乃為終止人類對大自然作出排温排污等毁滅性破壞而作出,得益的就是大自然和人類,若只因為設施會稍為減損他們欣賞大自然的雅興而加以反對,就請他們另議可以在香港境內蓋建具此規模而又不會影響景觀的場地,若果沒法提出,就請他們誠心為大自然、眾生和人類著想一下,尤其是不要因嚥廢食。
六)
水庫上蓋建太陽能板的其他好處
水塘、水庫的水面上蓋上太陽能板,可謂一舉三得。除了上面所解釋過,它可以令水質更容易保持潔淨之外,亦可以一定程度上減低存水由陽光照射而生的蒸發量,在未來全球因暖化而普遍缺乏飲用水的世代,可說是個不應忽視的助益。
至於在海面上蓋建太陽能板,潮汐漲退和海浪會令到建造承托太陽能板支架的成本大增,沒那麼化算,除非在隱蔽內灣。但此等內灣往往是紅樹林濕地或水底下長滿珊瑚,蓋上太陽能板要付出生態代價。在水塘、水庫上蓋建,同樣需要較在陸地上更高的成本,但增幅沒有在海面上建造那麼大,成本上乃屬可行。接著要考慮的,就是在那些水塘水庫上蓋建,發電量有多大?
水塘、水庫上蓋建更可以免除頂麻煩的收地問題。
七)如何選擇最佳水庫進行蓋建:
1)
水愈淺愈好:遮擋陽光所能夠「減少」的每立方米存水蒸發量較大。
2)
面積愈大愈好:因為發電量可以較大。
3)
有用以儲存東江水:那就可以借助東江水將水位保持在滿溢狀態,不虞出現水位在非雨季出現太大幅度下落,以至支架承托不住太陽能板的問題。
4)
水庫四邊的山坡愈平緩愈好:施工的難度和成本皆可以較低。
八)在香港水庫上蓋建太陽能電廠的成本可行性:
能夠同時滿足上面四項要求的,就只有萬宜水庫和船灣淡水湖。萬宜水庫的表面積大於六方公里,而船灣淡水湖則更大於十二方公里,以現時單晶板每方米可舖設2OOW板,及每2OOW板每年約可生產2OO度電計,大致上舖滿兩水庫約可每年提供36億度電予用户!亦即可以提供全港用電量的8%,可以做成香港邁向潔淨再生能源的大躍進!至於蓋建可行性,承托支架及浮板的成本會較在陸上的昂貴得多,大概跟板價相差不遠,連安全邊際計算在內,全部工程費用約6OO億元,以8%的上限許可利潤計算,即每度電要收1.3元。但由於這項電能只佔8%,以其餘乃一元一度電計算,即每度電只收
1.02元,輕微增加2%,即可以做成轉向再生能源的大躍進,又何樂而不為?
九)有否先例可援?
中外都早有大量水庫及海上的先例可供借鑑,雖則規模都及不上這裡所建議的大,但台灣已有一個建於高雄阿公店食水庫,年產17OO萬度電的浮板太陽能電廠於2O19年投產。另一建於海上,面積達1.7方公里的浮板太陽能電廠於2O2O年在彰化開始投產,預算首年即可生產2.5億度電。由於海面所受到的波浪和潮汐的干擾比水庫的水面大,台灣所受到超級颱風吹襲的機會亦比香港高,以致該位於彰化的海上電廠在每產電單位的工程費用和技術難度上都必然比這裡所建議的高,所以,若果彰化的海上電廠和高雄的水庫電廠都屬可行,在萬宜水庫和船灣淡水湖蓋建的可行性就更加不用懷疑。
中國大陸亦早於兩三年前落成了多座水庫及湖泊太陽能電廠,未來更會加速增建。就連經濟發展水平遠低於香港的泰國,亦正在烏汶府的詩淋通水壩後湖泊上蓋建面積1.2方公里的浮板太陽能電廠。泰國政府亦已於二O二一年宣佈,不久將來將會陸續蓋建多座水庫及海上太陽能電廠,年產電量共可達3O億度電
。
十)
再生能源的其他好處
十、一)中國乃油貧國
中國是油貧國,要擺脫在能源上俯仰由人,全速發展太陽能風能地熱能等再生能源與及節約能源是唯一出路,否則只好使用危險而又容易出大差池的核能。
十、二)
未來天然氣供應會趨於不穩定而且價格會攀升
未來的氣候失衡和極端化,及由其所帶來的政局失衡等會帶來化石能源的進一步供應不穩和價格波動,天然氣價格亦因為縕藏有限和世上各國的減排承諾而攀升。為保本港的能源供應穩定和價格平穩,再生能源應該是個首要考慮項目,因為這也是個自行提供,港內生產的能源。只要肯花心思,怎樣動員和配合新近發展成熟的各類再生能源,香港查實具備電能全由再生能源供應的自然條件。
十、三)不虞因此遭別國抵制
香港也可免卻未來因為再生能源欠奉而遭國際社會扁抑甚至排斥的待遇。
十二)結語
人類是歷經百萬年跟走獸無異的生活漸漸演進而來。而世上任何物種,都必須跟大自然整體和眾生、群落等大我互動,並且取得平衡。這互動平衡過程,走獸只需要按生物本能行事,盡情滿足一己小我的欲望即可,大自然自會提供制約,甚至獵殺的天敵,以達成生態、群落的平衡。人類今天則截然不同,由於人類可以輕易改變大自然和干擾生態秩序,故此必須同時主動照顧到前述諸多大我和小我的需要才能各得其所。例如在使用能源之餘,必須同時能夠不讓污氣和温氣等構成環境破壞,……唯是人類至今仍未能脱掉走獸的本能,對大我的眷顧意欲和能力若有若無,無法做到充分為大我整體著想的地步,於是只好天天面對由此湧現的痛苦和危機。
今天是不再只顧求財,豎立主動照顧大我榜樣,從而打破此悲劇縮命的最適切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