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理性?

學界和大眾使用之間的岐異

(理性分工具理性和價值理性。不偏不倚的價值探求和取捨是為價值理性,另工具理性必須服務價值理性,否則仍然是非理性。)

作者:彭耀階   Pang, Yiu Kai   Hong Kong

20233

有關作者彭耀階: 

整全求真方法論及中國整全教育哲學開創人,中國學術界於201O年以其理論創立北京市整全教育科技研究院(Reference01以電腦進入後點擊右邊「整全教育理念研究」(Reference02)

 

美國於2O11年爆發的佔領華爾街社會運動,不少參與者及或評論者將「1%美國人掌控著99%美國財富」的現象歸咎於社會過於講究理性,缺乏感性思維有以致之云云。一當人們著手進行理性探討,也即是探求真相是否如此的時候,首先,1%美國人掌控著99%美國財富,若然是真相,就是一個非理性的現實,而提出必須將此現實改變的想法,恐怕普遍人都認同這是個理性之舉。或許有人會認為:「如此財富分配才實現得到美國那強勁的國民生產總值,所以是理性的結果。」就假定這指控是真的吧,那也不過屬於對「工具理性」的指控,但千萬要認識到,若要合乎理性,工具理性必須作價值理性的僕人,否則就是非理性。現在大多數美國人都認為這個財富分配甚不合理,反映普遍人在價值判斷上並不認同,亦即這個工具理性並不服務大眾的價值,又可說大眾的價值理性並無問題,問題只在於前述的工具理性並不服務價值理性這一點上。根據學界定義,價值的探求及或接納是理性的過程,雖然過程之中涉及感受上的判斷,但卻不能不涉及推理問題,例如有人可以感受到巨富才可以負擔得起火星探險旅遊,反而將財富均分,會變成無人夠錢財去火星,所以不如讓能幹的成超級巨富,讓必須要非常巨額金錢才能做的事情,人類也可以做到,即使只有一極少撮人才負擔得來,也是值得,例如火星探險旅遊,除非要最底層窮得家徒四壁,才又當別論。這套價值也有一定道理,除非我們能夠提出理據,嚴重貪富不均有什麼禍害,可以嚴重至人們寧可放棄讓一少撮人做得到必須要極為巨額的金錢才可以做到的事情。但這理據的提出,就必須要動用理性,此所以價值上不偏不倚的探求也屬理性。此外,工具理性若不服務價值理性,價值理性就會變成多餘,因為價值不會自動實現,必須借助方法、工具;工具理性乃為服務價值理性而存在,不如此就仍然是非理性。(有關論述的表表者乃社會學及哲學家偉伯,可參閱偉伯等人著經濟與社會,柏克萊加大版,399-400頁。)學界視不偏不倚的價值探求和定位為理性的思行為,另工具理性必須服務價值理性,否則仍然是非理性。而理性一詞之難於充分掌握,一者在於非功用價值主要藉感受直觀而得,並不全然訴之於推理。二者在於理性分工具和價值兩個範疇,未曾小心探究理性一詞意義的,每易於視二者為互不相干,而不識方法、工具、手段等若不服務於理性價值,即使它們本身有多麼完善,都仍然是非理性。

 

那麽大眾對理性一詞的理解又如何?大眾都是易於犯上上述一者的謬誤,都會視僅僅工具上有理性就為之理性,而不識它必須服務於理性的價值才是。例如希持拉之指揮納粹德軍於一九三九年入侵波蘭就是一個經典例子,他算準了戰力遠在波蘭之上,而且歐美列強也會予以容忍,於是骨碌一聲便將波蘭吞掉,工具理性能力可算優異,可惜因為價值目標非理性,結果仍然是徹底的非理性。不過,大眾在使用上則多數在適當場合不會犯上上述後者的謬誤,將價值視為感性,而非理性。當普遍人談到「理性」一詞,其意義域並不限於邏輯和語理,沒有人會認為損人利己是理性,尤其是損公義以利己,反之,富人拿錢去濟貧,善心人工餘去當義工,則人人都視之為理性,除非富人將全數身家都捐出去,窮人工也不幹的投身去當義工,才會惹來非議,認為那是非理性之舉。由上面實例可知,理性的核心故然是邏輯語理,它亦涵蓋價值的選取,亦正因為它涵蓋了價值選取,人們也不禁要問,怎才算作理性的價值選取?歸納普遍人的所有使用場合,即如剛才所枚舉一二的,在道德或價值等判斷上言,就是不盲搬建制、權威、宗教、聖人或眾人等論見,而只按可靠知識,道理及或個人不偏不倚地感受、思考、探求而得者,就為之理性的價值選取,箇中並無明確的方法可以依循,也即是德國社會科學思想家韋伯所言的價值理性。如此的理性探求,過程不一定訴諸邏輯語理,正因為價值的取捨,多的是感受問題,你將空餘時間都拿來多賺點錢,還是拿來擴濶對自然界的視野,若非工具需要,就要視乎你對自然界是否有所感而定,這感可以是美感的感,及或感情的感,美感就是大自然的視聽氛圍等投現於我們心靈世界內的意覺(見第一卷第三章覺與心靈世界)滿足,情感就是這視聽氛圍等撩起我們底心靈對之投現出來的感情和戀著(見第一卷第三章)滿足。因為其所帶來的滿足感而選取後者,就是理性的決擇,而非有錢不賺的非理性。

 

部分佔領華爾街人士對於美國人「只顧理性不顧感性」的指控,除了不知曉有價值理性這一點之外,也犯上了將「不」服務價值理性的工具理性視為就是理性,也正由於這個謬誤,他們會抛出一些純感性的解決主張:「我們不可以再容忍1%的人的貪婪和腐敗」,「建立一個美好的社會,並不需要華爾街,也不需要政治家。」,「要求奧巴馬政府組建總統委員會,以之防阻各方金錢對國會議員的影響。」此外也有提及「改由公民大會決定政府政策(但沒有提及如何可以在三億人口的國度內付之實行)」。除了夠感性煽情之外,恐怕即使大部分美國人的情都給煽了起來,結果什麼事情都仍然不會發生。狡獪的華爾街大鱷不久之後也看通了這一點,不再以武力驅散來刺激抗爭者,任由他們佔街,讓時間令他們的激情冷卻下來,直到看準了他們的熱度已夠低之時,才幾乎不費吹灰之力便把場一舉清了,兼且亦回復了一個依然故我的美國。

 

假若抗爭者肯下些苦功,以理性深入探討方式先找尋成因,當可以找出:自從約翰洛克提出了社會契約,及後再由法國盧梭著社會契約論將之進一步完善,法國孟德斯鳩提出三權分立將體制更上層樓,美國按之所創生的民選政府於是可以成功運行了二百多年,但憑推論也可以想見,當初開創出代議民主的理論家和實行家,只可以預先想象其落實過程跟社會現況和人的思行為文化怎樣發酵互動,當中定有不少始料不及的錯漏,必須要後來的接棒者加以修正和完善;並不可能一開首的體制構築,便足以將宗旨充分體現,並且直到永遠。衍生出佔領華爾街運動的社會問題,正好是上述政治理論和實踐過程必然出現的落差及或一些始料不及的現象所產生。

 

工具理性則必須要動用邏輯語理,有些時候還未足夠,尚要加入整全求真方法才成。但即使某一項工具理性,運用了最嚴謹的邏輯語理及或其他可靠的求真工具,卻還可以是一盅非理性的論見及或行動,假如它所服務的原來是一個非理性的價值的話。希特拉發動戰爭的理據,原來是基於人類各不同種族也要服膺優勝劣敗、弱肉強食、適者生存的社會達爾文主義而來,而且納粹黨認為德國日耳曼民族是世界上最優秀民族,所以理應由他們發動戰爭,攻下全世界,並且統治之。這套論見徹底牴觸了當年在西方世界日漸抬頭的人文主義,一套人類有史以來首度純粹藉著價值理性而求得的社會價值,就是人有做任何事的自由,除非它牴觸了其他人的自由。以今日本論整全求真的視域觀之,當然仍甚幼嫩,一則它無視了自然運轉之道容不下人類的恣意播弄,二則它忽視了不少合理的自由限制不在於它牴觸了他人的自由,乃在於它牴觸了合理的共同守則,例如車輛在道路上應靠左還是靠右行使,只要規則的訂立乃有其必要而且是按照有效的社會契約訂立過程而生,則人人便應該遵守。雖則當年的人文主義仍屬幼嫩,其自由觀經已拿揑得到人類行為準則的最核心之處,假如我們認定太民族應該消失,便必須要先在無壓迫的情況下,說服他們人人志願走進煤氣室才成。也正由於納粹主義徹徹底底地牴觸了他人自由,則即使此論有推理論據也不可以接受,更何況社會達爾文主義充滿了可攻擊否定之處!所以入侵波蘭是以完美的工具理性服務荒謬的價值非理性,以致這套工具理性仍然是徹頭徹尾的非理性。

 

即是之故,理性分工具和價值兩個不同部分,前者必須動用邏輯語理及或其他整全求真工具,而價值理性的闡行則不一定,在某些場合甚至可以純然憑感受作取捨。此外,工具理性必須為服務某一或者某些價值理性而存在,若其所服務的價值為非理性,則這一套工具也必然為非理性。

 

此所以察看人文世界內的事物,那管是經濟也好,教育也好,都必須問那是為一套什麼價值服務,那是否最佳一套,它跟社會上其他價值關係如何?是否可以結成一套理想的價值組合,那就是頂複雜的問題。大多數人都只及於表面的功用價值一層,看經濟只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而不看堅尼系數,又不看內裡有多少生產是由於健康、治安惡化等所做成醫瘵、防治罪案等額外交易,更不會看當中有多少是靠犧牲環境和人文利益而達成。看教育只看各級學校的適齡在學人數比例,而不看教育對學生在開發人生意義及其實踐上有何幫助,更不會看教育對社會整體和大自然的作用何在,有多少。也可以說,在在都是非常徧面的看法想法,非常之不整全。而本論之所以為之整全求真,當中一個重要意義,正在於探討範圍的整全,不管你探討的是啥事項,其他與之相關的都要劃入探討之列,也必要探討其所服務的價值,否則都是弄巧反拙的居多,不然就是收之桑隅,失之東西南北各隅。

 

價值理性的體現在於對求真的忠誠

探討價值,更之難於只訴諸客觀的求真方法,此所以邏輯分析大師羅素也要慨嘆「你無法以科學方法證明損人利己是要不得的」。查實還是可以的,只是羅素當時仍未找到方法而已,但亦由此可知價值的拿揑難以找到客觀方法,往往要依賴主觀感受,儒生說要憑良知,基督/回教徒要根據聖經/可蘭經,可是現代人已生活於高科技社會之內,萬事萬物複雜交纏,與聖經所言經已遠遠風馬牛,今日普遍人公認要不得的事物,聖經從未直接或間接觸及。若憑良知,不同人的良知對同一件事情往往出現千差萬別的判斷。大體而言,歸納現代眾所認同理性價值的判斷所得,價值理性以不認同宗教、文化、聖人、權錢、團夥、私利……等作依據,而只按可靠知識,道理及或個人不偏不倚地感受、思考、探求而得者,就為之理性的價值選取,箇中並無明確的方法可以依循。也正因為其無明確的方法可依,價值理性的探求便很容易為一己偏私,及或種種求真絆腳石所乘而不為上意識所自知,從而作出大有問題的價值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