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廷續之所繫:
簡樸人生
彭耀階
(首次發表於九五年大公報)
一九九二年六月,世界各國共同簽署了一份名為「二十一世紀議程」的全球性可廷發展改革文件,其內開宗名義地指出:「
人類正處於諸多行為後果的十字路口,……儘管這聽起來有點可怕,但全球人類的存續的確面臨賭注。」人類大肆剝削地球上有限資源,破壞環境,毀壞生態網,整個社會正朝向一個不可廷續的方向發展,若不懸崖勒馬,急謀出路,人類將會自絕生存根基,並自絕於地球之上。「二十一世紀議程」亦指出,是每一人類個體諸般錯誤行為的共同後果,令到地球上生物的廷續備受威脅,人類及其文明必須作出徹底的改變;並且指出:「地球上人類生存與否,將取決於未來幾年的行動。」
面對上述的挑戰,我們不得不問:要懸崖勒馬,勒的是什麼馬;急謀出路,謀的是什麼出路?要正確回應上述問題,必須先認清問題的本質和根源。
在本質上,問題並不就是都市人用掉太多膠袋,排出太多污水和廢氣,這幾點皆只是構成環境危機的其中某些小環節。問題的本質可以概括成:人類必須依存於地球生態圈之中,人與大自然並不可以分割開來。明顯者如人必須不斷從大自然中吸入氧氣,並不斷呼出二氧化碳回大自然。至於不明顯者,更之千絲萬縷,糾結不清。可是,人類集體和個人的經濟行為乃至生活模式,莫不與大自然的運轉機制大相違背,以致於當人類駕馭物質的能力愈加發達時,人類破壞大自然的程度亦相應愈加利害。
人類砥觸大自然運轉機制之處甚多,僅列出其中三、兩要點如下:
一)
在大自然中,參予生物作用過程的物質或養份必定循環不息,故此大自然並不產生垃圾。植物從泥土中吸取養份,構成軀幹,動物從植物身上取得養份,而動、植物的排泄物或身軀於死後掉回地上,泥土中的細菌或真菌類生物將之分解,再成為泥土中的養份,供植物吸取。當人類透過其極之有限的智慧操控物質時,卻只知單向把物質轉變為成品,然後成品轉變為垃圾、廢水、廢氣等,再排放、堆積在大自然中,阻塞和破壞大自然中複雜而微妙的交互作用和循環。
二 )
生物、生態系統必定平衡。例如,在大自然中,每一種生物皆會盡量繁衍大量的後代,但同時又受到多樣天然的制約,如疾病,獵食者等,以致任一生境內任一種生物的數目,長期計算起來,必定維持在大致上衡定的狀態。但人類則只知極端化的看待事物。物質好,便將物質生產極大化,做任何事也以滿足生產為目的,不問意義何在。結果生產行為把人的所有其他方面的發展時間、空間與及其他生物的生存空間吞掉。疫病不好,便只知一味掃除疫病,而不知鏟除天敵的同時,若不能有效自我制約,人口的增加會把人類的辛勞成果吞掉,更會毀壞人和其他生物的生存空間,所造成的禍害,較之疫病更之利害萬倍。
三
)
生物必須透過進化和遺傳的機制,億萬年來不斷地進行適應和行為調整,生態系統的循環、平衡與及其他重要的生態機制,如萬物交互依存等,方得以實現。當人類插手擺佈物質時,更之需要按人和大自然的價值要求,不斷作出調整,不斷自我反省,自我完善。可是人卻只知死守一套他們認為永遠正確的社會制度和思維、行為模式,不斷地作出錯誤的適應和行為指引。例如,金錢有用,便唯金錢主義,甚至將之理論化,合理化,絕對化,而不理會人的經濟行為對他人和環境的影響千絲萬縷,紏纏不清,故唯金錢主義,極易促使人的經濟行為以他人不易察覺或關注的損害他人、社會和地球的手段達成。由於其不易察覺,不同利益群體間的利益制衡絕對起不到有效的防阻作用,此所以意識下流卑劣的報刊雜誌會充斥市面,原因正在此處。
此外,現代人更流行一套摩登迷信:工業加上現代化社會體制改善了人類的生活,所以現代人比古人活得幸福。這是全然無稽的想法。人類學者和進化心理學學者正在提出愈來愈充份,愈來愈客觀可靠的證據,指出社會愈現代化(即指工業化),人活得愈不快樂。如抑鬱症在所有先進社會內皆為每十年增加一陪,人類學家在與世隔絕的農村及僅存的狩獵社會內則找不到多少這些病例。另外如焦慮的生化物質副產品CORTISOL,出現於人體血液中,前者社會中人的含量常處於高水平,即高度焦慮,後者社會中人則常處於低水平……等等。
當人類以反大自然方式建構社會時,所造成的惡果,正遍及人類生活的每一方面,環境危機則更之是其中一項存亡尤關的威脅而已。人若要謀求延續,謀求幸福,則必須以合乎生態機制,合乎 整全思維和合乎生態倫理的方式重新設計並漸次更新社會運轉秩序和個人生活方式。而當有足夠多的人能夠根據這樣的方式生活時,將會對其他人構成積極的連鎖影響,從而揪起人類有史以來最巨大的一場變革,這變革不單可以引領人類避過一場自絕生存根基的劫難,更可以引領人類邁向幸福的坦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