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節要
【世上第一本生態哲學著作 老子著】
【現代詮釋: 彭耀階】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能夠透過語言宣講出來的,必定不會是宇宙的終極真相。語言只是公共使用的符號,代表人的各種概念和人所經驗到的各種經驗、事相,而非客觀實在地對應著宇宙的本質本身。)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
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萬物作焉而不辭,
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當某人、某事、某物、某觀念發展至全人類皆一致認為是至真、至善或是至美的時候,這種一面倒、劃一化的傾向必然會產生負面的作用,引發出醜惡的東西。救民於水火的偉人,若被全人類賦與絕對的權力,被奉作神明,這偉人必會被腐化,亦會引發其他人單單為著得到這些權力和崇拜而各出陰謀,拼盡性命,終於演變為禍害眾生。所以,有志獻身於改革社會的人,必須能做到功成而弗居,其成果方可以不去。)
不尚賢,使民不爭;
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
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歷史上絕大多數在文化上有真正貢獻的人,終其一生皆沒有得到什麼金錢、地位上的大報酬。反倒是那些高官厚祿的政府官僚,則往往是進步和改革的大礙。真正的偉人往往是從作出貢獻本身中得到最大的滿足,拿金錢、地位和權勢作餌,往往只吸引到勢利和只懂逢迎的小人,這些人又往往搶佔了供偉人們一展所長的機會。
資本主義經濟拿私利作社會動力,只可以達成表面的風光,和物質操控的發展,可是文化和生活質素則走向敗亡,理由正在於此。)
上善若水。
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
故幾於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