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節要(3)
【世上第一本生態哲學著作】
(受到權貴或群眾的寵幸,便飄飄然;受到權貴或群眾的冷落或排斥,便痛苦不堪,這種心理反應足以反映出這受者是個以自我為中心的人,他的苦樂全繫於他所受到的榮或辱之上,以致他的內心世界也喪失掉自主的自由,事事必視權貴或群眾的意向為真理,變成一個是非混淆的人。這種人自然不可以把天下或終身付託給他。
只要人能夠做到本乎一己的良知和探求做人,不介意是否得到權貴或群眾的賞識,他已經是個自由自主的人,他必定比寵辱必驚的人遠較容易活得快樂而且有意義。
要尋找領袖或付託終身的伴侶,亦應該自這類型的人之中去尋找。)
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
歸根曰靜,是謂復命。
復命曰常。
知常曰明。
不知常,妄作,兇!!!
(芸芸眾生,最後都必得復歸塵土,人也不能例外。復歸塵土後,又是另一生命週期的開始,如是者循環不息,這就是自然之道。人若刻意以其微弱的有限智慧加以阻撓,打破這復歸自然的過程,拼命想不斷延長壽算,結果只會弄出大禍來。
芸芸眾生,也都各有天敵,相生相剋,互動中達成平衡,這也是自然之道,人也不能例外。人若刻意以其微弱的有限智慧加以阻撓,只知設法消滅各種天敵、疫病,不斷擴張其族群,而不理會自然的平衡之道,不知自我制約,結果只會帶來環境、社會和經濟的浩劫,把人類和眾生一起帶入地獄。)
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
孰為此者?
天地!
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
(暴烈的狂風暴雨等事物在地球上的自然界之內都不可以持久。大自然尚且沒法使暴烈的事物持久,又何況是人呢!所以,極端、激烈的事物總是沒法恆久的。秦始皇和隋煬帝就是歷史上的典型好例子,起碼在中國之內找不到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