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整全教育?

作者:  彭耀階    Pang, Yiu Kai   二○○二年六月 HONG KONG

簡單地說,就是將整全哲學灌注入全人教育之中的一套方案。

全人教育講求全方位的發展,不但要德、智、體、群、美五育並重,知識方面亦要求人文、自然和社會三大學科領域同時發展。面對如此博雜的發展要求,若仍然採取分科進路、由煩鎖的基本知識單元入手的傳統學習方法,學生往往由於要面對太多零碎兼且表面上互不關聯的知識而建立不起求知的興趣,教育的目標亦因而沒法達到。

整全教育則講求整體地、分析推理和感受直觀並重地認識人和世界的事物,例如在自然科學的學習上,整全教育並不會認同現今香港科學學科的課程編排:要求學生先行記憶實驗室內各種物件的形狀、名稱、代表符號和使用方法。這樣的編排,一則由於學生對各樣物件、和它們相互之間的意義不明所以,故此往往不會對之發生興趣。即使或有些許學生可以由此發展出興趣來,這些興趣也只會是對物質和工具的操控,而不會是對宇宙和大自然的好奇和熱愛。整全哲學則主張同時從科學、哲學和信念的層次理解事物(這理念如何可以加以實踐,將於往後談及) ,入手的途徑會是先讓學生接觸大自然,在山溪和海邊嬉水、拾貝,跑到伸展至海角一隅的山崗上欣賞日出日落,從大自然之中找到樂趣和美感的滿足,再從中誘發他們對大自然的好奇,然後才在觀賞著夜空中繁星滿佈的晚上,概略地介紹他們所處身的宇宙。這時,科學概念的初步接觸,例如認識以觀察為最終依據,將不會是試管和量杯,而是在這樣充滿宇宙奧秘和浪漫氣氛的夜空之下闡述宇宙觀念的歷史發展進程,它是怎樣由宗教和星相迷信開始,進而至思想家的推拷,並由此促使科學家排除各種臆斷、假說,純粹憑籍經驗和觀察所得,再動用可靠的分析推理工具和理論,而達致他們所支持的結論。在這樣的學習、參與和活動的過程之中,學生得到的將不單單是一個知識單元,而且是一套熱愛宇宙、生命和忠於探求真相的習慣和文化。

 

          XXX                                    XXX                                           XXX    

 

為何要整全

 

 在整全的觀照之下,世上各套教育理念,都有價值和意義,但亦都極有問題,通病都是流於顧此失彼,掛一漏十(漏萬則未至於)。甚至現時最廣受採納的就業、學函和應試導向式教育,亦有其價值,問題人的成長所需,與就業、學函和應試相關的知識、技能等只佔一個微小部分,還未點算其所帶來的種種副作用。除此而外,成長過程更需要開發對宇宙、大自然、社會、他人、和自我的認識,開發分析推理和感受真觀交互調協的理性能力,與及開發交友、戀愛、與他人共處共事的原則和藝術。成長過程更需要讓學子了悟和提升生命、心靈,探索各種價值,和懂得怎樣作出取捨。他們也應該懂得欣賞大自然、音樂、藝術,讓他們能按一己的興趣和性向發展其潛能,也讓他們能夠汲取得到歷史、前人和老人的經驗教訓,不用重蹈覆轍。大自然、社會、他人和生命整體亦對學子滿有期望,企盼他們能夠發展得到盡心眷顧上述這些大我的價值觀出來。大自然需要人類明瞭生命體系是何等深奧、複雜、龐大,然而又何等脆弱,所以必須盡量加以維護,盡量減少對之作出干擾;   社會和大自然皆需要人類明瞭其良好運轉端賴優良的政、經、法制,人權及環權保障,更重要是大眾能夠活出一套眷顧大自然、社會、他人的文化,與及人人具備高度的公民意識,而且凝聚得到能夠對大自然、社會和個人的諸般問題乃至危機作出快速而且有效回應的公民社會;   他人需要人類明瞭個人的幸福並非單憑個人的努力便可以尋找得到,只要他人都不對構思及或推動更皆的社會體制作出努力,亦不尊重你的自由及不時作出侵犯,與及地球環境都給弄得污煙障氣,則任你怎樣努力,都只是活於練獄之中;   只有人人都能夠好好維護大我,然後一己的幸福追求方才得以實現,皆因大我與小我齊一,正正就是高知、有情生命的幸福之泉。

人類社會之所以經常充滿痛苦邪惡,危機四伏,最根本成因正由於人類是歷經百萬年跟走獸無異的生活漸漸演進而來。而世上任何物種,都必須跟大自然整體和眾生、群落等大我互動,相生相剋,並且取得平衡。這互動平衡過程,走獸只需要按生物本能行事,盡情滿足一己小我的欲望即可,大自然自會提供制約,甚至獵殺的天敵,以達成生態、群落的平衡。人類今天則截然不同,必須同時照顧到前述諸多大我和小我的需要才能各得其所。生兒育女之餘,發明疫苗抗生素之餘,必須同時照顧到大自然對耗用自然資源、並且排污排碳等龐大人口的承載力;   使用能源之餘,必須同時能夠不讓污氣和温氣等構成環境破壞;   拼命賺錢之餘,必須同時顧及是否合乎社會契約、合乎情理、不傷害環境、文化或他人的飯碗而得……問題人類至今仍未能脱掉走獸的本能,對大我的眷顧意欲和能力若有若無,無法做到充分為大我著想的地步,於是只好天天面對不斷湧現的痛苦邪惡和危機。

對前述大我的認識和大我意識的培育,捨教育而外,並不會找到其他更為確當有效的坦途,所以也是整全教育的核心要義之一。此外,一大套的整全教育目標,也無非健康、健全而且成熟的心靈所應該具備者。反而職訓、應試等,可以在完成了一定的真教育之後才展開。而且,只要細心探討一下成長的需要,便不難發現,教育就是將一個小兒從只有至親和玩伴的自我中心和心靈閉鎖中釋放出來,及至於不獨可以長成為奉公守法,敬業樂群,眷顧親友的良好市民,當中潛質及條件、際遇許可的,更之可以兼善天下,泛愛蒼生,開拓善知,疏解困局,乃至力挽狂瀾……,舉凡可以令地球、大自然、社會、眾生、群體、家庭、個人等運行良好,與及解決危難所需的個人品格、頭腦、宏願、悲願……等的開發,都是教育的任務。


分析推理和感受直觀同步發展


觀乎今日普世各國,不管奉行民主制還是帝制、集權的,絕大多數都有一套理論上是由公眾訂立的憲法,亦即「社會契約」這個於十七世紀首先由英國霍布斯和約翰洛克二人揭櫫的理念,已得到舉世認同,無甚異議,問題只是不同國家的實行情況大異,有的切實執行,有的敷衍了事,有的真執行,有的假執行,不一而足。總之,這個理念的創發是人類心靈的一大成就,當可論定。而探討教育,其一就是要知道何以歷史上千千萬萬想推倒帝國的人,即使成功了,再行建立起來的,雖則改了頭換了面,實質上仍然是帝國,必須要待到霍布斯和約翰洛克揭櫫了社會契約,並且得到引入了大英帝國之後,然後世上的帝國才首次在英國被終止。

能夠開創劃時代理念,一舉破解千年詛咒的心靈,其心路歷程當不會就是一如他們的理論鋪陳一般。後者是理論推演,講究事實根據,邏輯推理,合符語理;   心路歷程則不一樣,通常都是先有多個不同的直觀和頓悟的量子跳躍,然後再以事實、邏輯語理等將之逐一置於理性推拷之下,再棄掉在過程中出問題的,然後達到他們認為正確的一套。創見的開發,由此可知,並不單憑推理,直觀也不可或缺,更要二者配合,各司其職,方能成事。

學子的未來人生,乃至社會的經濟制度,當採取高競爭,以取得高物質享受,快速科技發展,還是採取高協作,以減低焦灼勞累,環境破壞,並讓人多享閒暇自由?那主要是價值選取的問題,解答在於人的心靈感受,美感快感和滿足感等等,邏輯語理只在解決技術細節之時才需要動用。

因之,整全教育當中一個要義,就是分析推理和感受直觀同步發展(課時則可以有差異),不應將後者視為非學術而不在這方面施以教導。當然,在課程設計方面,不可以因感受、直觀之不可觸摸,而往往只流於理論講授,和只考核對講論的記憶。這就無異於烹飪課只講解布丁製作原理,然後考核學子對原理的理解,而無視可能當有人按原理製作時,做出來的布丁根本不能下嚥!設想出真能體現價值目標和有成效反饋的感受和直觀課可謂非常艱難,唯是這障礙必須能夠克服。

 

旣有中小學教育之中,也有音樂繪畫等感受直觀課,唯都是備一格兼無組織層次地教授技巧為主,不單止在培育能彈能唱能繪的青少年這一看來如是的教育目的上徹底失敗,受完這些音樂繪畫教育的青年人,幾乎青一色只聆聽商人泡製的商品歌,只懂欣賞摩天大厦建築群,名店街,美感和滿足感的認受仍然處於觀能刺激的層次,直像從未接受過真音樂、真繪畫的教育一般。中小學的音樂和視覺藝術教育,應以提升學子的心靈境界和欣賞能力、興趣為主,誘導他們對彈唱繪畫的興趣為副,然後另設歌詠樂團畫班供發生了興趣的學子自由參加,而不是一味只願硬塞彈唱劃基本技法,結果令到學子長大後都聞真音樂真藝術先遁!!!

隨了音樂繪畫之外,起碼應要加入自然攝影、野外遠足和靜心作為感受直觀課。開設靜心課則要極為小心,具有玄秘引導作用的,都有機會令人走火入魔,所以導師只應教授非宗教及無玄秘的靜心,例如自然靜心(見本論作者彭耀階著整全求真及方法論第三卷方法論三之自然靜心一節)之類。自然攝影當然要配合著野外遠足一起共修,下面開列兩個併合上述兩課程另加上區域生態和動植物辨識的課節,以作例範:



田野課第二課: 

 

香港優美沙灘及海崖景色欣賞,親近大自然的美感和滿足感的體驗。

第二田野課內容:


1)  遠足行程:  萬宜水庫吹筒坳起步,經大浪西、咸田、赤徑、至西貢黃石碼頭。

2)  岩岸最常見動物辨識:   螺、䗩、藤壼、蠔

3)  沙灘最常見植物辯識:  沙灘牽牛、白背蔓荊、濱刺麥

4)  大浪西灘後瀉湖涉水

5)  大浪西灣海崖欣賞及攝影

6) 山坳上欣賞咸田灣壯麗景色及攝影

7)  咸田灣沙灘涉水

8)  咸田灣瀉湖景色攝影

9)  大灘壯麗景色欣賞及攝影

1O)  重温第一田野課介紹的動植物

11)  赤徑泥灘風光欣賞及攝影

12)  泥灘生境及生物辨識初步:  潮間帶、紅樹林、招潮蟹、彈塗魚



第二田野課的教育功能:

1)  整體功能: 
A、  以香港最易於欣賞的自然風光,打動剛開始發育, 剛開始能夠有感於自然奧秘的少年人。
B、 活動在十月底進行,天氣已不太炎熱; 蓋因天氣若太炎熱,則六小時的行程會令都市少年的遠足遊興盡失, 教育目標也就不能實現。

C、  進行能夠深度體驗大自然浪漫美感的活動,欣賞壯觀海崖,在咸田灣的沙灘上涉水,也是德國存在主義思想家海德格爾所呼籲的人在大自然之內充滿浪漫美感地生活的體現。

D、  從實況中研習,從實踐中掌握:
第二田野課內容2),3),4),5),6),7),8),9),1O),11),12),

2)  自然攝影初步實踐

3)  應用田野第一課所習得動植物辨識知識

4)  動植物辨識初步續,區域生態認識初步續

5)  認識不同生境之內有不同的常見動植物

6)  認識海岸沙灘、瀉湖、泥灘生境和紅樹林生境



堂上課第四課:  自然攝影基礎二

整課構思: 


1、  利用第一課自然攝影所習得知識加以實踐之後,進行學習成效反潰,改正模糊及錯謬概念,指導學生將概念描述和依概念描述進行實踐之間的差距整合起來。

2、  透過第二堂田野課所得作品,再加上例範作品,指導學生改善構圖,並引入基本構圖原理。

3、  借自然攝影作品提升學生欣賞大自然、領略大自然美感的能力。

4、  認識霧霾並非天然,與及霧霾對作品及對大自然美感和氣氛的不良影響。

第四堂上課內容:


一)   每位學生課前交出自選佳作一至三幅,供學生課前評分,堂上由導師講解由學生選出及由導師選出之最佳作品若干幅,講解除揭示前一自然攝影課的攝影知識之外,另加上構圖因素。

二)   以例範作品講解各構圖基礎:
主體和陪襯
主次分佈
凸顯主體方法:
光暗反差、色彩反差、清淅度反差(即景深)、吸晶反差、美感反差

三)   從學生作品中温習動植物辨識,及認識霧霾對景物美感和作品的破壞。

四)  從例範作品及/或學生作品中講解大自然的美感度向,讓學生於往後田野課中加以領略。

五) 
A、變焦(畫面角度寬窄調較)與構圖,廣角攝影的問題。
B、變焦與山岳攝影:  全貌和巍峨氣勢的兩難選擇。 
C、透視矯正鏡頭和軟件

六) 自主式探求初步:交帶下次田野行程的預備,由各組學生於課後分組自行安排。

第四節堂上課的教育功能:

檢視自然攝影實習課成效,整合理論和實踐,矯正不確當的理論掌握或理論應用,此乃實況研習和實踐掌握的其中兩個環節。

借自然攝影作品温習田野課所獲得動植物辨識知識。

模擬思維初步,借分組預備下回田野實習課進行。

 

 

整全思維的推廣傳播,往往給扭曲成僅有感受直觀,甚至給戴上玄袐的面紗,好像整全就是瑜珈、靜心、超覺、甚至新世代宗教、摩登術數。整全當然不會不由分說地排拒玄袐,但那不過是恰如其分地將之安放在確當的求真位置上。當人們整全地看待求真,方法論當不限於邏輯(包括歸納、科學方法)和語理,但這廣開言路,亦必得能夠成功回應此一挑戰:別說超覺、宗教、術數,要算只是系統、模擬、直觀等思維方式,他們在求真的價值目標上可以達到邏輯加語理的可靠水平嗎?演繹邏輯是一套必然有效(真確)的推理工具,歸納邏輯(包括科學方法)是一套可靠程度僅僅次於演繹的求真工具,有效達成的結論可「視作」必然真確無誤。至於系統和模擬思維本身,其方法論並非全然演繹,所達成的結論,不能視作必然真確無誤,整全求真方法論只可以將之擺放在推理陳述的範疇。又至於超覺、直觀、術數等,則又推理也談不上,更只可以將之歸類為信念陳述。至此,我們可以將按此不同求真方法所取得的不同陳述,一如其所地列出一可靠程度的排序:

 

各不同真確機率陳述的歸類和排序:
(私有經驗陳述和價值陳述並不適用)


1、演繹科學陳述
真確機率: 必真,即不可能非真
(見彭耀階著「思考、陳述、述相、真相、真理、何謂真理」)

2、可由任一有能力第三者覆核的普遍性公有經驗、事實或現象陳述
真確機率: 有條件必真,即有條件不可能非真
必真條件: 宇宙秩序恆常不變
(見彭耀階著「思考、陳述、述相、真相、真理、何謂真理」)

3、歸納科學陳述
真確機率: 有條件真確
真確條件: 未有新的可由任一有能力第三者覆核的個別或普遍事實、現象、科學理論及或其他確鑿證據被發現,足以對之構成有效懷疑及或否定。
(見彭耀階著「現象和事實,科學和推理的終審庭」)

4、推理陳述,即以上面1至4類別陳逑為依據,再以合乎邏輯語理推演而得的結論。
真確機率: 低於歸納科學陳述和高於信念陳述

5、信念陳述
真確機率: 低於推理陳述

不管生活還是處事,經常都要遇上二至多個不同乃至相牴觸的的想法,必須作出取捨。例如某君有甲和乙兩女友,甲女友比較賢淑,某君卻較為迷戀乙女友多些。當甲想成家時,理性叫他娶甲,因為他知道戀火這回事,到長久朝夕相見之時,必難以持久,反而持家和相處之道更為重要。不過甲也相信求神問卜,神佛等卻叫他取乙。這時整全哲理不會一口判定求神問卜只屬迷信,而乃一如其所地將之歸類為信念陳述,某君的理性推拷則屬推理,而按照上述排序,推理陳述的可靠程度較高,道理上當取甲。

問題又來了,原來甲找到了一個萬應萬靈的問卜之處,神佛都是叫他取乙,這豈不顯示出上述的可靠程度排序有問題?其實並不!假如經過合乎科學方法的點算統計調查,找該處問卜的確萬應萬靈的話,這時問卜的結果就不再是信念陳述,而是歸納科學陳述,而歸納科學陳述的可靠程度則又高於推理,所以道理上變成應當取乙。

覓偶當然涉及價值層次的問題,結婚到底是為了與所戀一起生活,還是建立一個能夠成功運行的家庭?而且這價值選取主要涉及個人感受,可知感受實乃一非常重要的思維成份。決擇若是前者,它必凌駕一概其他考量之上;只有決擇乃後者,才需要加以理性推拷或求神問卜。不過,此例子旨不在探討價值問題,而在於揭示不同類別陳述的可靠程度排序,在解決生活、處事和求真方面的作用,而且這個排序可以把超覺、直觀、宗教等都給賦予一個在求真方法上恰如其份的位置:都屬於信念範疇。「而今日的信念,不時會成為明天的科學或事實。」當然,思維訓練不足的人,往往會因為這一念而跌入輕信盲信的陷阱,以至誤己誤人。這一陳述旨不過在提出具體證供,超覺、直觀、某些宗教觀等都具有一求真位置:「信念」,當中一個典範事例就是針灸。針灸長久以來被視作中國迷信,直到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法國科學家Pierre de Vernejoul以鎝-99放射性同位素從針炙學所稱的合谷穴注射入人體之內並以珈瑪射線照相術證實了大腸經的存在,至此經絡、針灸才從中國迷信一躍而成科學。假使Pierre de Vernejoul自始便認定經絡是迷信或子虚烏有,又或者如中國普遍人般視作當然存在之事物,就一定不會從事經絡研究。他必定是先有「信念」,才會進行科學研究,然後才能達成科學的結論,然後才有今日針灸之在世上各大醫院中得到廣泛應用。而古代中國人之能夠率先發現經絡,乃感受、直觀式思維的探求果實,至到二十世紀末的經絡得到證實及完善,乃西方邏輯、推理思維結合東方感受、直觀的成果。

經絡的證實過程說明了各不同陳述的可靠程度排序的作用和意義,也說明了邏輯(包括科學方法)推理和感受直觀的相輔相成。但卻容易引來誤解,感受直觀已足夠開拓得到知識,邏輯推理只是加以確定和完善。別忘記了類此發展起來的學問多如過江之鯽,但其真確性或作用卻絕大多數無人稽考。光以感受直觀理解事物,故然之謬誤佔絕大多數,即使偶有佳作,例如勾股弦定理,亦即古希臘已證得的畢氏定理,卻由於其缺乏邏輯推證的基礎,難以建立得起一整套如古希臘已發展起來的幾何系統,只好技只此矣!

光有感受直觀,最要命之處還不在於其嚴重的知識發展侷限,而在於與社會、他人、眾生和環境的是非對錯的判準上,極容易被一己之偏所自我蒙騙,如選擇性觀察和取證,斷章取義,只說下半個故事,詞義不按大眾使用規則並不時搬詞義龍門……等慣常自我上當招數,都無非邏輯語理的初步,受過一定有關訓練的人,其下意識想拿類此法寶來哄騙自己,都必定困難得多。此亦解釋了何以在邏輯語理思維文化盛行的地區,其社會體制亦會較為進步。

 

在過去數十年,有心人在整全思維方面的推廣,可說並不成功,甚至可能引來了令人有點兒遺憾的效果。事由推廣者(非研究、開發者)只著眼於批判主流思考、求真等方法論只限於邏輯語理,而無視感受、直觀的作用,但是受眾往往只收受到「邏輯(包括歸納、科學方法)語理有害」的訊息,而不是「邏輯語理雖不可或缺,但並不足夠,還要補上感受、直觀、思維文化、系統觀、價值探討、模擬思維……等幾項。」全然漠視了邏輯語理乃最為基礎、核心的要項,根本上不可或缺。尤其是中國傳統文化乃至現今中國人社會所缺者正好就是求真的意識和能力,結果令到當中不少深綠人士憑感覺回應諸般環境和文明危機之時,往往因為電動車、再生能源等乃高新科技而且並非百分百無污染而採取排拒的態度,全然無視氣候學者大多呼籲最遲五O年代初便要達到全球排碳歸O,人類必須在三數十年之內將化石燃料近乎全部甩掉,否則後果不勘設想!類此人士亦從未確立解決暖化和污染的原則,再審視電動車等比燃油車在生產、使用、以至報廢回收過程是否得到科學證實可以大幅將排温和污染降低了?人們甚至經常聽到「生產風車、太陽能板等要使用能源,還不是要排了碳排了污才製造出來?然後才給你潔淨電能,豈不自欺欺人?」等諸如此類聽似聰明,實則聰明笨伯的無知發言!全然不知這考量無非科學上的ABC,一套再生能源設施在使用期內所產生的能源,必須遠遠超出生產該套設施的全部所需能源,而且在減除了該部分的生產能源後,才能算作該套再生能源的淨產出。以太陽能板為例,通常能源回本期都是一至四年之間 ,亦即平均使用二年時間左右,便足以將生產該塊太陽能板所需能源從產出中扣除。此外,排污的計算及考量亦類同,都是科學範疇的事宜,都不是依靠感受直觀可以得到結論。若果只因為電動車、再生能源等仍有污染產生而不發展和採用,還有更加完美的可行方案,有人提供得到嗎?可以在未來三數十年間發展至可以全面替代化石燃料,供應全人類所需的燃料嗎?沒有的話,叫人放棄使用化石燃料可行嗎?人類是否應要醒悟到,人口及物質生產並非可以隨人的意欲任意擴大,而應該在地球生命體系、低度環境影響的科技、全人類的環保意識和闡行……等諸種因素共同作用下的最適切化決擇,節約人口和節約物質動員的闡行可以作為再生能源、集體運輸和電動車仍要排温排污的補充解決方案,包括不需要刺激生產和消費的經濟制度和文化,例如生態村莊和簡樸生活,而不是不由分說的只懂說不,甚至全然無知地以為上述補充解決方案可以在數十年內教育、勸誘、宣傳乃至迫使到全人類全面奉行!更何況再生能源的生產成本、排温排污、環境生態影響等都可以在發展和使用的過程之中更進一步得到調低,例如以再生能源電廠的電源推動電動車,和生產太陽能板、電動車和風電機等!更更何況根本上就絕不可能令到人類明天開始便全部不再使用能源和交通工具,尋找得到終極解決方案與否,人類仍然必須面對起碼長達半個世紀繼續便用化石燃料的過渡期,過渡期內依然必須倚仗再生能源、集體運輸和電動車等將排温排污大幅降低,否則人類和眾生亦不可能過渡至終極解決方案的出現和全面推行。

 

不少類此人士亦以為只要回復燒柴,化石燃料的問題便可解決。誰不知那正正就是只憑感覺,缺乏科學、邏輯、語理兼且不整全的思維結果。原來只有拾取殘斷枝和落葉才是O碳燃料,因為其內的碳即使不予燃燒,同樣會由真菌細菌等作用而釋放至大氣層。但大自然所能夠提供的殘斷枝落葉甚為有限,只夠大自然內的小村聚落居民使用,作為輔助性的減碳措施。使用者再多些,就會削減了樹林的土壤沃度,因為殘枝落葉也是土壤養分的來源之一。若更妄想以柴薪取代化石燃料,就必須要伐林才夠供應。科學研究也讓我們知道,樹林不單是碳儲存庫,野林本身就是生物多樣性的維持者,也是大氣層內二氧化碳的回收者……,所以伐林作柴薪燃料比使用化石燃料更為有害,因為此舉除掉同樣排碳之外,更會令野林面積大幅減少,導致生物多樣性和回收大氣層內二氧化碳的作用同時減少。當中一些類此人士更之大力鼓吹木建材、木傢俬:   「因為天然,所以環保。」但實質上憑感受直觀只可以知道是對使用者更好,但對使用者更好已經給概念偷換成就是綠色,至於是否更環保,其實只有科學、邏輯、語理才能夠定奪。這個觀念上的壼穴效應結果吹起一道使用真木建材、真木傢俬的「綠色!」潮流,令到世上不少玩玩票、講講綠色之人紛紛以木料作建材傢俬,而不理會木料必須借伐林及將野林改換成木材林才可以取得,一旦木建材傢俬成為地球上數十億人的所謂「綠色」潮流,野林又焉能不會不斷委縮,樹林的生物多樣性和吸碳能力又焉能不同時大幅下降? 

因之,整全思維的發展,必須以問題思維文化和思維策略如自我反省,不以屁股思考,不唯權、名是尚,多角度多層次透視等為起點,再打好邏輯(包括歸納、科學方法)語理基礎,然後才發展模擬思維(機制推演等)、系統思維、感受、價值分折、直觀等。若果一開首便跳過邏輯語理,實無異於將理性棄掉。


價值探索教育


愛因斯坦如此警醒世人 「我們這個時代的最大危機,正是辦理事情的方法愈來愈趨完善,可是為何而辦的目的卻愈來愈趨模糊。」社會為何而建設,戰爭為何而展開,我為何而活,我們稱之為價值,其實都是頂重要的課題。學校避而不談的話,學生的父母親朋,外間有權或有錢之人,大團夥、大組織、各類商人、宗教團體等,就會虎視眈眈,乘虚而入,伺機拿他們的一套來洗腦學生。做人就是拼命幹活然後有錢盡情消費;   做人就是為了揚名聲、顯父母、效忠黨;   做人就是為了電玩,為了美食美色,為了盡享聲色視聽之娛;   做人就是為了榮耀神;   ………… 不一而足,學生依著走,都只可以達致一極為偏狹的人生。

那麽,學校應該教導學生奉行那一套價值?儒家的仁,基督的愛,佛家的慈悲,馬列的共產鬥爭,抑還是道家的順應自然,人文主義的不牴觸他人自由的率性而為,……生態倫理,還是享樂主義,放縱主義?學校不管教授那一套,都脱不掉洗腦的罪名,除非所教的價值是確定了可以解決地球、大自然、眾生、社會、及或個人的重大問題、危機或存亡,例如生態倫理;   又除非所教是基於完善的理論並且也是全人類的共識,例如忠於求真和忠於真相,又例如尊重他人的自由,除非該項他人自由牴觸了社會契約、他人的自由,或者牴觸了生態倫理。所以,學校所教的,應該是價值的探求興趣和能力,展視世上言之有理的各套價值,而非單單那一套!學校所教的,應該是何謂價值,價值的意義,價值和議論、價值和社會、和人生的關係,然後還有不同價值之間的比較、分析、層級、衝突和整合,社會價值,我為何而活等。接受到適當價值探求教育的學生,自會適切應付來自四面八方的價值洗腦、灌輸甚至誘惑,並知所選棄,自由地將之譜寫成樂章,以指導其人生及其所處身的社會。


多元進度


世上主流學校教育都是這個模式,都將學生當作生產線上的洋娃娃,中一裝配一元一次方程,中二裝配二元一次方程,三裝配一元二次方程,中四裝配二元二次方程,中裝配三元一次方程……,然後洋娃娃出廠。學生若成績太差,家長便怪責學生太懶惰、太蠢,老師教得不好、不懂教、無料,或者學校級數太低,但絕少有家長歸咎劃一進度,或理解得到人人的進度及興趣都不一定及無必要相同。是人就不是洋娃娃,有些學生天生數學頭腦,學校進度其實妨礙了他們發揮其數理潛能,有些學生則學一些有助建立推理能力用的初中幾何,有助學習各類數學及解答數學難題用的初等代數,有助未來日常投資借貸用的比率、百分數,再加一些分析理解事情用的統計、概率等已很足夠,學校課程和進度查實已令他們吃不消,至令連帶上述未來應世必備的數學部份也學得一塌糊塗。兩類學生查實亦無高低之分,只是天賦、性向、和興趣不同而已。所以,劃一進度只是削足就履之舉,在犧牲學生的應有知識發展之下達成。

解決方案看似都牽涉到成本問題。拆分成多個不同進度,自必然要改為數人小組授課,每堂的成本開支必然以倍數計增加。查實可行的解決方案並非那麽難以構思得到,問題只是人們每被根深蒂固的觀念囚禁了,那就是按年齡分級。講究學習根基的,必須要層層遞進的科目,可以都不再按年齡分級,而是某一所學校之內將此等科目每科都分成三至五種不同進度和難度的班。例如數學,最慢進度的就只學習應世必備的基礎幾何代數、比率百分、至統計概率等,每位學生都可以按其個別進度和興趣編入不同進度的班,也可以由於個人成長過程的變化,中途改編入較高或較低進度/難度的班,至到畢業之時某届畢業生的數學知識亦分別具有三至五級不同的程度,但他們對所屬程度的數學知識則都可以具有充分掌握,那就遠勝於現時主流學校的畢業生名義上都具備相同程度,實質上則人人程度都不同,而且大部份學生都只是靠試前對準題形強操,並無真正消化認識,結果畢業後都在數年之內將絕大部份數學知識交還給老師。

一當此等學校普及了之後,普通學函公開試也可以將每科都分成三至五種不同程度,每位學生都可以按照其每科的不同進度和興趣高低選考不同程度的試卷,以上述專重學生進度和興趣差異而作的,學校與及公開試的重新規劃設計,都只會微微增加營運成本。

胡適有言:   「為學要如金字塔,要能博大要能高。」而非紀念碑或尖塔式的一、兩科獨高,以至緊密相關的其他學科則都一無所知。克拉克及屈臣氏二人之發現基因密碼構造,全仗X射線晶體物理學的特破性發展,二人將X射線照射到細胞核的染色體內,察看由此散射出來的X射線圖案形狀而得;   太陽能、風能等再生能源發展,早已達到大規模商業投產程度,但若要以之完全取代化石燃料,關鍵卻不在於科技,而在於怎樣令新興工業國如中、印、東南亞等各國發恨推行,及怎樣令美、加、澳等惰性先進國「的起心肝」,不再敷衍了事!以此透視角度而言,解決方案的開拓,現階段跟往昔已有所不同,所需知識已轉而為政、經、文化、社會科學等方面的通識,再加上頭腦,遠多於有關科技和生產技術的進展。上面基因和再生能源兩例,正好說明了胡適所言非虚,完成了普及教育的畢業生,也應該專精一兩科,旁及相關的三、數科也學得不錯,然後其他多個科目也有一定初步認識等,金字塔式的發展;   當然,在中學階段而言,這金字塔是較為偏身的,而不是尖挺的。所以,每科有三種不同程度的公開試考卷可供選擇,亦同時可以滿足學生金字塔式發展學問的要求,可謂一舉兩得。至於未來升讀大學或其他職業專修學院,各科系對新生的入學條件要求同樣都是金字塔式,不會有例外,因此也不會出現函接問題。


不異價的求真、求知和求學


北宋第三位皇帝真宗為鼓勵賢士考科舉當官,宣稱「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千盅粟。」唯是這古諺正正就是求學給價值異化的典範,吸引了萬千為功名富貴而讀聖賢書之人,跟書中的義理、價值觀故然之背道而馳;   由這類人當官,亦自必然是講一套,做則相反一套,也令到虚假偽善之風向整個社會蔓延。宋之積弱,成因不能就只算作重文輕武,強幹弱枝,這些只是動因!因為若果真的如是,這些顯而易見的因由自不待史家才能發現,賢能文士自會提出改革,皇帝在北方民族步步進迫之下,沒理由不接納改革主張。只是朝廷命官之中,若果滲入了太多唯利是圖者,情況便大不相同。結果南宋在最關鍵時刻,原本總算有幸,那些聖賢書亦打動了以岳飛為首等一眾賢士為國效命,並得册封為將領,當金人新一波南侵時,岳飛等兵團不獨每戰皆勝,更有雄心壯志,誓要收復已失疆土。只可惜也恰恰正在此時,那些為了顏如玉、黃金屋、千盅粟而苦讀聖賢書之人,亦已出人頭地,當中表表者秦檜,更獲拜為宰相。但以唯利是圖者為相,自必然會因著暗裡私利,將岳飛召回,並以「莫須有」罪名將岳飛處死,宋朝至此亦大勢已去,覆亡已指日可待。岳飛少年時讀書只為興趣、抱負,奏檜則為了宋真宗提倡的顏如玉、黃金屋、千盅粟,而兩人後來所作所為的極端差異,亦無非以本有價值還是以異化價值作為求學動機的必然發展結果;   宋真宗說不定亦正好因為這句千古名言而自食其果。



放到更高層次來作檢視,朝代興替自古難免,岳飛之忠勇是否只服務了皇族和當官者的利益?原來自漢開國以來,各朝政權即多多少少引入生起於民間的哲理來作治國哲學,首要者為儒家,次者為道家,再次者為法家,歷經千餘年,至宋代為止,儒家教化並非毫無作用,而是發揮了將帝皇的權力畧為下放,三省六部制度將政權略為獨立三分,平民可以憑苦讀聖賢書而當官,若官運享通,更可晉至一人之下,執掌實質治理國家的權柄……。所起作用,主要是帝皇和平民都得到人格略為純化,較少兇殘暴戾,平民得到更多自由,辛勞成果較少給有權有勢者予取予攜。將儒家放在現代講究推理和基於事實的觀照之下,當然是一套問題極多的哲學,唯是儒家教化仍能將依靠殺戳建立起來的帝國略為純化改良,化成仍算得上宜居之土,較之北方新興帝國,的確仍然勝上幾籌!

所以,岳飛查實是為了黎民百姓的福祉而戰,宋亡後黎民百姓的確亦從此掉入了當年蒙古帝國的兇殘高壓統治之中,可謂水深火熱,跟宋代的生活不可以同日而語!岳飛和秦檜這歷史故事,並非忠君與否的問題,而是求學的價值異化問題,將求學功利化,只有短暫效益,長遠來說必定得不償失。

大多數家長、教育工作者、社會賢達、政府官員等則會質疑,若不以黃金屋、千盅粟為餌,學生只會虚應故事,學校的教學效能必定大跌。查實這僅是憑表像作的判斷,錯誤地否定人有自發求知的動機動力,亦錯誤地當作學生的知識就是公開試成績單上所表列的一樣。純粹為應試而讀書的學生,除掉語文及其他間或必須應用的之外,其餘的都會在五六年後便忘掉九成以上,談效能便必須以非語文及非必須應用的科目作準,看離校十年後還有多少剩餘,若果以此跟純粹為興趣及或抱負而讀書的作比較,恐怕後者的效能必定更高。

大多數人都有的親身經驗,都知道為興趣或抱負而學的,並不會水過鴨背,即使跟後來的工作或活動無關,亦會較多拿出來應用,經歷漫長歲月的消磨之後,枝節技巧和資料性知識雖則已所餘無幾,核心概念則依然健在。若作為肯景知識,認識概念經已足夠,到需要應用之時才將細項了解清楚也不遲。有的學生並不會中今日主流學校的圈套,他們只為興趣及或抱負而讀書,離開學校之後,仍會不斷吸納知識,以之來擴濶自己,改善生活和健康,提升自己的工作和收入。而只為功名、學函和成績讀書的,離校後可能更熱衷於為工作及收入吸納知識,但大多不會拿學校所學的或吸納新知來改善自己的生活或健康,也壓根兒絕少想及求知和他的生活、健康等到底有什麼關係。學校內長年累月的硬塞知識,已令到他們每念及求知便不由得投射出厭惡之情,也就更加不會以之來擴濶自己的心靈視野了。

為了開首所論及,在整全觀照之下的教育目的而知而學者,是為教育的本有價值;   而為工作、收入、功名富貴等而知而學的,是為職業訓練,而為學函、考試成績、身分象徵而知而學的,是為滿足虚榮,三者應要俱分清楚,人的成長過程需要職業訓練,但更加需要真教育,接受過真正教育的人,更都不會貪慕虚榮。唯是今日的教育受眾每愛將三者混為一談,結果令到教育漸漸向職訓或學函傾斜,價值出現異化現象,致令前述的教育應有目的大多難以實現。

 

讓學生自由發展


千萬不要以為只要將考試取消,目的馬上達到。教育探討者必須體味得到學生的生活、成長情景,若忽然解壓,不再作填塞,學生是否可以善用其自由?很多時候,良好意願都是被欠缺深入探討、不加深思熟慮便予以推行所攪垮。我們必須要審視社會、家庭和學生朋輩的共同社化作用,往往發現其作用都是非常消極及負面的居多,皆因整全教育其實即是一股逆流而上的社化力量。學校必須要作出重新規劃,而讓學生自由發展,不就是將學生拱手讓予虎視耿耿的電玩、商品和傳媒大享、政客、權勢、宗教教條、或勢利父母、吃喝玩樂朋輩等。讓學生自由發展,其實就是將學生從上述的眾多社化枷鎖中釋放出來,而不是送羊入待在學校門外的虎口。

學校的概念必先要因應作出調整,它不再光光是授課的地方,它同時是自修、靈修、各類活動、交誼、興趣、建設性娛樂和外展活動等場地,學校會聘請非正規老師作上述諸般活動的導師,而由較熟悉相關事項的正規老師了解著課程或活動的進行有否為學生帶來負面的作用,若有的話,程度如何,及應該中止還是讓其繼續進行下去,因為即使忍受著一些副作用也值得。其他校外的志願團體也可以在學校的管理安排下,到校推展他們的活動。學校並非專責培訓尖子到堅離地城去鑽象牙塔的機構,而是培育學子為未來投身社會作準備,所以,其他團體、組織的宗旨若跟整全教育的某些目標相符,都可以到學校去推展他們的課程、活動。很多時候,學生或家長想做想玩的,學校並沒有如此安排,所以讓學生和家長也可以參與課程、活動等的制訂,乃絕對必要。這種調整大致上將學生自離開學校至跟父母在家內相聚前的一段時間轉而為按照自己的愛好與及學校的整全教育安排等二者的交集之下參與各種課程和活動,於是不虞減了壓、鬆了綁之後,卻只換來學生掉進放縱和沉迷消極玩樂的陷阱。不過,這種調整則會令到學校的營運開支增加一些,雖則校外志願團體的參與也有助他們作出減省。但學生在校的時間則可以因此跟工廠、辦公室的同步,令到父母更加容易照顧子女,減少了子女參與校外補課、興趣班等昂貴費用,也減少了政府調撥經費、資源去解決問題青少年的開支。

很多時候,學校教育之不成功,就是絕少考慮到學校以外的社化問題,於是沒有設法加以克服,即使這些因素往往是決定性的,正如不少家長也會評說的,學生的心在不在,在那兒?迷醉了在那些事情上?亦由此可以理解到整全審視問題的重要。例如不少家庭只管硬將他們的一套施加到子女身上,主要離不開硬塞知識,未來當份好差事等,適應不來的子女,必會出現成長問題。朋輩更多的是聯群結夥去放縱玩樂,追逐商品、明星,耽溺其中的,也必會出現成長問題。各路政客、商賈、時髦、明星……都不會錯過學生家中的電視機,以之來俘獲他們的心靈。最要命的還是電玩,學生一旦迷上了,各方面的成長都要遭受重創……。這種種外間的社化力量必定會削弱學校的教育效能,尤其是整全教育,要兼顧到學生的心靈、愛好、品味、品格、價值觀等方面的發展。走讀學校即使已經做妥了前述的種種改革重整,學生每天仍有頗多時間曝露於上述的社化因素之下。那麼,有沒有辦法將之徹底解決?答案是寄宿學校。

但是,將學生完完全全隔絕於社會上的穈爛事物之外,又是否明智之舉?當然並不明智。教育的要義之一,就是為學生未來投身社會作準備,而且可以成為社會內的中流砥柱,甚至可以逆流而上,發揮到社會優化、改良乃至改革的作用。所以,寄宿學校旨不在隔絕學生於糜爛事物之外,而在於讓學生不會過份長期、重覆,又或者在缺乏裝備的情況之下接受到負面的社化作用,以致於被同化。對社會上的糜爛、腐敗、或不幸一面事物的接觸了解,會透過外展活動進行。至於寄宿學校在抵擋校外負面事物的效用上,電玩就是最好例子。大多數老師和家長都拿上了電玩癮的子女沒辦法,寄宿學校則不同。例如校內只可以玩無不良意識(貪婪、霸凌、色情、暴力等),而且有心靈提升和技能發展等正面作用的電玩,而且只可以在電玩室之內玩,和有時間限制等,於是可以將之化成具有正面作用的娛樂。寄宿學校可以更加容易讓學生更為妥善利用晚上的餘暇,跟朋友談天、議論、進行活動等等,若找尋視聽之娛的話,都不會找到低級趣味、無聊地打發時間那一類……寄宿學校並非規範學生課餘只可以做那些事情,學生可以自由安排,寄宿學校只是確保學生不會濫用自己的餘暇,例如不會晚晚跟家人呆坐整個晚上,觀看無聊、毫無新意的電視肥皂劇,更不會將大部分餘暇虚耗於電玩上……等,宿舍之內更之具備了各色各樣、有系統、有層次而且種類繁多的精神食糧供學子探索、發展和提升他們的心靈之用。只要學子的心靈能夠超脱官能層次的覊絆,晉升至能夠從大自然、各類有益身心的活動、乃至求知求真等過程中得到生命的滿足,即使放任他們玩電玩,也不會沉迷。走讀或寄宿學校必須在如此整全理念之下重新劈劃、安排,然後不異價的求學、求知、求真,任學生自由發展等方案,方可以成功。

之不過,寄宿學校的營運成本比走讀學校高得多,又是否化算得來?這當然必須視每個社會的經濟能力而定。負擔得來的,可以將全部中學更改為以上述模式營運的寄宿學校,負擔不來的,也可以將一個百分比的中學作此更改。但若只有一個百分比的學校是寄宿的,又當怎樣選取學生入讀呢?整全寄宿學校的優勢,就是其社化功能,可以更容易及更成功地讓學生按照教育理念發展他們的各個方面,故然可以讓可造之材更易及更大比數地培育成社會楝樑,但同時問題學生亦可以更容易及更大比數地給培育成材,那又當如何取捨?際此二十一世紀,人類面對著走向紛亂和劇變的大時代,各類存亡危機湧現,正急需大量超卓人材捨身忘我,扛起時代挑戰,力挽狂瀾,所以,若做不到適齡學生一人一宿位,寄宿學校就不宜以補底優先,而應以收取性向和人生價值跟整全教育目標最為靠近,並且最具相關潛質的學子為先。

 

 

明瞭自然有道

人工智能機械人,不管人歡迎還是抗拒,都不能不驚嘆其創造者人類的超凡知識和智慧。唯是驚嘆者卻往往懵然不覺,人類之能夠有此驚人成就,亦無非探採和應用了自然智慧汪洋中的幾滴浪花,更不要說人類亦無非大自然所孕育出來之智慧生命,由此可知,大自然較之人類,更之超凡億倍;  因之,中小學教育而不及於自然之道,當然亦算不上整全。

自然之道並不限於生命體系內底深奧而且龐雜的機制、秩序和原理,衪更之創造美、樂趣和意義,賦予人根本價值。假使數百萬年前所演化出來的人類祖先,大自然並不賦予他們對食和色投出福樂感覺的能力,亦不賦予他們避苦趨樂的心理,人類這個物種根本上就不可能存活於地球之上。

自然有道亦解釋了何以要讓學生自由發展。大自然必須要演化出千萬物種,各司不同職能,整個生命體係才能運轉良好。而千萬物種之大小、形態、品賦、脾性皆大異其趣,只有大自然才有本領創造、演化出來,其智慧亦非人類這受造之物所可以設想得到,假若由人越俎代庖,必定比東施效颦更之惡劣萬倍。人類社會亦復如是。大自然賦予不同人不同聰明才智,個性品賦,方能互相配合,各司其職。硬將所有人按照老師、家長、權錢甚至黨國的意志模塑、擠壓成三、兩個模樣,則必定衍生出極大問題。當然,所謂自由發展,則並非為所欲為,了無界限;   正如價值探索教育一節內所提到者一般,讓學生自由發展自必然也具有這些極限;   除此而外,學生心智尚未成熟,對學生個人自己的身、心、靈會構成傷害的發展方向也應在剔除之列。最後,讓學生自由發展,其實即是讓自然之道暢通無阻地以不同方式指導不同學生的成長,讓人類社會得以由不同的個人禀賦大異其趣,然而又可以相互配合而非相互踩踏、衝突的個體所組成。明乎此道亦即明瞭得到,大自然、眾生、社會和個人實乃互相緊密牽連的有機整合,而非普遍人印象之中的各走極端。

人類同時亦應明瞭,大自然雖說萬能,卻絕非全能,也可說甚不完美。萬物藉相生相剋、物兢天擇等種種機制以達成生態平衡,萬物得以共存共榮,地球生命體系在整體而言確實臻至近乎完美(人類祖先剛出現時),卻要為眾生每一個體帶來苦難,自生老病死至天天在眾多天敵的兇殘威脅之下存活,真個只可以苦中作樂。人類此一智能生命的出現,本該可以借助思考、技能和經驗累積等,打破此一宿命,起碼也有機會減輕一己的存活之苦。直至踏入農耕時代之前,根據人類學者不斷累積的研究發現,人類的確可以不斷在減輕病苦、惡鬥、飢荒、天敵威脅等方面有所進展,雖則是以其他動物受到人類此一天敵的威脅為代價,尤其是巨型陸上哺乳動物,如長毛象等。唯是當人類的覓食技能發展至種植作物時,此等減輕存活之苦的進展不獨立告中斷,尋且急劇下降。體質人類學者檢驗踏入農耕時代前的先民遺骸,發現他們生時都是營養良好,健康小病;   但早期的農耕先民則普遍顯示出生時營養不良及多病。農耕亦比採獵辛勞而樂趣較少!切勿以為農耕將糧食生產控制在自己手上,供應當更加穩定。原來生命體系的維持機制不獨深奧而且龐雜,更之環環相扣,牽一髮而動全身,結果農耕只帶來人口膨脹,林木下降,這兩者亦帶來環境生態的惡性連鎖反應。清林令到住地附近的獵物和野果大幅減少,糧食來源不再仰賴附近大自然提供令到部族不再節制人口,此二因素合起來,卻會產生意想不到的可怕後果,它令到部族要不斷擴大清林開耕以解決糧食供應問題,人口卻又隨之不斷膨脹,經歷多個世代之後,兩河、恆河、黃河等流域的森林都全給轉變成耕地。更加要命的一點還是:   農耕帶來貨幣、分工、財富、房田產、對他人的控制能力、權力集中……,不想再過生活質素比採獵敗壞的農耕生活者,亦由於野地內的獵物和野果不足,難以倒退回採獵生活。結果農耕的幅員不斷擴大,終於令到掌大權者的慾望無限膨脹,四出征伐,大帝國於焉湧現,成為農耕世界的新政治常態。

 


芬蘭兩位人類學者法拉和蘇達保檢視先民遺骸當中,暴力致死個案有多少百分比乃死於戰爭,再對比古代採獵和早期農業社會,發現後者戰爭致死的百分比高出前者很多,於是將其發現刋登於二O一三年「科學」期刊。換句話說:   人類進人農業社會之後,戰爭才普遍起來;    而治史者所知的古代帝國,亦無一是由採獵社會發展起來的。所以說帝國是農耕的產物,應該不會出錯。末期採獵社會的先民做夢也想不到,他們無非清林開耕,結果要賠上自己的營養、健康,更要賠上優悠生活、平權平等的群體,更加要命之處還是,非常多早期農業社會都要遭受帝國侵凌,先民更要世代淪為奴隸。

逝者已矣!這裡亦旨不在討由採獵進入農耕是好還壞,而在於指出,無非小規模的清林開耕,卻可以因為拂逆了自然之道,而導致嚴重的全球性環境和人道災難!假使採獵先民能夠知悉自然有道,更知道是什麼因素令到他們的幸福生活得以維持,然後才向農耕發展,當可以研發得出不妨礙自然秩序的農耕,則後來的歷史展現便絕對不會一樣,人類亦不用從此陷入極權和奴隸生涯的泥沼之中。

近世在求真能力上的飛躍發展,人類才開始覺醒到,地球上的自然之道已遭受嚴重擾亂和破壞,恢復地球上的自然秩序已經是刻不容緩之事。唯是數千年農耕所帶來的破壞仍未著手收復,近兩百多年的工業更將地球推至環境生態大崩潰的邊緣。地球興亡,人人有責;   教育若是整全,除了傳授相關的環境、生態等知識之外,更要從基於事實和推理的哲理層面讓學子了解到自然秩序及其變更如何影響乃至決定得到人文世界的各個面向,上述自採獵轉型至農耕所引發的人文世界巨變,只是其中一例。


[何謂整全教育]上部分完,其餘部分將於二O二上傳。

作者按:

 

欣見樂聞中國學術界亦於胡錦濤及温家寶主政年代的十年前左右,認同「整全教育」乃最佳的未來教育發展方向,並以本人所提出的整全教育理念為藍本,於十年前左右成立「北京市整全教育科技研究院」以電腦進入後點擊「整全教育理念研究」)尊本人為研究院的主要理念提供人之一。

本人跟中國官方及國內民間學術界向來並無任何合作、共事或聯繫關係,本人過往對中國政府或中國教育界亦從未作出過任何評述,亦不認識任何國內官員。

查本人往昔在整全教育方面的十多年研究,都無非借香港中小學的課外活動堂獨立進行,近乎單人疋馬,義務性質,並無任何資助,時或借報章教育專欄及本頁所屬網站發表一下,絕對不是學術建制內的教授或研究員。

而中國學術界仍然能夠認識、欣賞得到本人的教育哲理,並尊本人為整全教育理念的實質開創人,實屬難能可貴,謹在此致以謝意,並期待「北京市整全教育科技研究院」以電腦進入後點擊「整全教育理念研究」)能夠將我的整全教育理念切切實實發揚光大,則本人幸甚,國人幸甚。          

彭耀階  2020年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