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全求真及方法論
(往未來世的通道)
<第三卷> 基礎方法論
求取不到真相,頗多是由個人素養差劣,或則是既有方法不足以應付所至。
作者:彭耀階 Pang, Yiu Kai (Hong Kong) May, 2023.
歡迎轉貼,但請於適當位置附上作者彭耀階姓名,
有關作者彭耀階:
整全求真方法論及中國整全教育哲學開創人,中國學術界亦於201O年以其理論創立北京市整全教育科技研究院(Reference01以電腦進入後點擊右邊「整全教育理念研究」) (Reference02)。
基礎求真方法論之中,並非所有方法論都是本論所原創,本方法論一「
整全求真方法論之九: 解釋模型和陰謀論
時至今日,即使甚高學歷人士,大多數若不是認為只要將所有相關現象都解釋得通的一套說法就是正確,便認為任何解釋得通的說法都不可以作準。其實二者都並不著相。前者在下面偷襲珍珠港陰謀論中拆解了,後者則可以看看再下面「熱到底是什麼」的解釋模型。
「無事獻殷勤,非姦即盗。」這句諺語正好是個典型的解釋模型。模型即是由人所構思出來的,認為那是真實地存在的事物、機制等,會導致一些給觀察到、經驗到的事物、機制等的出現,亦借此解釋得到何以會有它們的出現。以這個諺語來說,給經驗到的就是某人對我無事獻殷勤,解釋模型就是人只會因為損人利己的緣故才會如此做。
這查實是個有問題的陳述。因為任何人都可以自他個人的生活之中得到相同或相似的經驗:人可以因為自然留露出對別人的欣賞、敬佩等而無事獻殷勤,也可以由於天生奴性,喜愛對有權勢者而為,除非我們將欣賞、敬佩、或者奴性等的表達都視作「有事」吧!恐怕這一歸類已牴觸了「普遍使用規則」(見方法論四),普遍人並不會視此為有事、有目的呢!所以表示欣賞、敬佩也屬無事獻殷勤,而且不會非姦即盗。
所以這句諺語並非一項有效的推理陳述(見方法論6),因為非姦即盗並非唯一動機,亦即並非唯一說得通的解釋模型。從這個淺易事例可知,一個解釋模型若不是唯一可以解釋得通的,就不是一項有效的推理。話雖如此,我們直覺上又傾向認為不無道理,難道直覺不可靠嗎?其實諺語通常都有提醒作用,卻往往不是語理清淅的陳述,準確點說,這句諺語應該是「無事獻殷勤,可能非姦即盗。」那就甚有道理,至於可能性有多大,就要看所獻的殷勤如何而定了。
世上每天都有不少事情發生,與事者通常都不會俾眾周知事情的底蘊,即使有時候與事者會透過傳媒高調道出,大眾亦往往對之有所保留,甚至拒絕相信,只怕別有與事者不想向大眾透露的內情。與此同時,亦會有不少人並不相信別有內情,並稱提出另有一套內情之人為「陰謀論者」,而那一套被認為給隱藏起來不讓眾人知曉的內情則為之「陰謀論」。世上似乎主要就只有這兩類人,陰謀論者和不相信陰謀論者,但從求真的角度觀之,不管你站那一邊,都並不著相,真相才是我們需要得到的。陰謀論是求真的上好課題,大眾只能透過傳媒報導作出推拷,並不會有條件和資源去偵查,並不可以真接或間接找到真相。但倒因為陰謀論其實亦即本方法所提到的一套解釋模型,而這套模型之能否在推理上成立,即如先前所示範過,就是看那是否唯一可以解釋得通的模型,假如不是,那模型就是個無效推論;若是的話,那就可以在推理上成立,但要注意,在推理上成立不就是證明了模型陳述的真值為真,而只是陳述達到推理陳述的水平,即基於可覆核的事實或現象,或歸納科學陳述,而且以合乎邏輯的方法推演而得者,亦即其真確機率(見方法論6)比只憑猜度或信念等為高。
一個廣為流傳的陰謀論就是日本偷襲珍珠港,陰謀論認為羅斯福總統已經預先得到情報,但刻意不預先作出防犯,任由珍珠港受襲,好讓事件激起舉國憤慨,於是可以輕易動員舉國力量投入對日作戰。這也是一個美國軍港在全無防範的情況之下受襲,以致遭受惨重損毁和傷亡結果的解釋模型。不用說,這並不是個唯一可以解釋得通的模型,美方並無預先得到情報並不出奇,同時疏於防範也並不出奇。其時美國雖則經已對日實施全面禁運,但日經已取得中國東部至沿海近乎半壁江山,從中可以取得不少資源,反而英及荷對日的石油禁運可以帶來沉重打擊,但若日要南下取得油源,大可徑直向東南亞發動猛攻,而無必要豎立一個比自己威猛得多的敵人。基於如此一個戰局考量,美國認為日本不會因為禁運而對美作戰乃合理推拷,更何況珍珠港遠在四千公里外的太平洋中間,因此而疏於防範乃另一說得通的解釋模型。即是之故,此一陰謀論在推理上不能成立。
但要注意,推理上不能成立的解釋模型,不就是並不可能。疏忽的解釋模型並不可以拿來否證陰謀論,它只是另一可能成因,而由於有兩個可能成因,所以不可以陰謀論作結,僅此而已,人們仍然可以「相信」有陰謀論這回事。以此而言,陰謀論就是一個信念陳述(見方法論6)。
不過,這一陰謀論還是可以進一步質疑,乃因為偷襲珍珠港的戰損非常嚴重,牴觸了總統個人和國家的利益最大化選擇。要喚起國人對日同仇敵慨情緒,受到偷襲並有戰損傷亡經已足夠,無必要付出慘重代價。該戰役令美4戰艦沉沒,4戰艦重創,6戰艦損傷,188戰機損毁,另175戰機損傷,二千四百多兵員陣亡,一千二百多兵員受傷。假使真的預先收到情報,又想借受襲戰損令國人全面支持對日開戰,大可拿已經實施了對日禁運為借口,說是為防日方報復,於是傳令三軍嚴防並操演日方特襲,同時又說明為免引起恐慌,所以嚴防及操演都要保密,保密目的乃提防日方知悉偷襲消息經已洩漏,於是將計劃取消。總統甚至可以在偷襲日前數天詢問操演安排,順道提出珍珠港在偷襲日進行受襲演練,於是可以最少可能戰損的代價達到目的。以羅斯福的才能,沒可能不考慮到怎樣以最少代價達到目的,所以我們可以憑該場戰役的戰損嚴重程度結論總統並無預先得悉偷襲計劃。當然,這是個推理而得的結論,屬於推理陳述(見上一段),即是不能保證一定真確,同時又要注意,此陰謀論並不需要這一筆才不成立,而是因為存在另一解釋得通的模型,這一筆的作用只是在推理上結論到此陰謀論甚至並不可信。
這一筆也是個模型建構的問題。建構時先要搜索其他可能相關的情況,若是苦肉計,主事者必然企圖以最少可能的苦肉代價來達到目的,珍珠港陰謀論卻在當時的現實情況下應該可以少得非常多的苦肉代價達到,所以這套陰謀論跟總統的公職利益和私人利益都不能掛鈎,於是在推理上屬於不能成立。可以說,一套解釋模型必須能夠跟所有可能相關的其他事物掛鈎,不相牴觸,否則就是一套不能夠解釋得通的模型,屬「信念上也不能成立」。
提出人類祖先由採獵轉型農耕的成因,也是個解釋模型。普遍人可能認為並沒有什麼值得煞有介事地加以探究,追求物質財富是人的天性,農耕令人類住好些吃好些,一旦學會種植畜牧,自然會放棄採獵生活。這也正正就是其中一套解釋模型。另外也有人提出氣候特變解釋模型。氣候發生特變,令到野外的獵物和野果都大幅減少了,於是懂得蓄牧農耕的部落索性轉為以農耕作為主要糧食來源。這兩套模型聽來都順理成章,但就都是解釋不了何以人類在地球上幾乎各處都會作出如此轉型。原來農耕只做到住好些,及其所帶來的分工令到早期農民的物質多些又好些,除此之外,吃和生活質素都差了很多。體質人類學者從研究先民遺骸中發現,採獵社會先民都是營養充足、健康而少病,最早期農耕的則大多營養不良、不健康而多病,世上各處出土的先民遺骸大都如是,少有例外。另有文化人類學者了解現今尚存的流動採獵部族,發現他們從事機械式重覆的體力勞務並不多,用於獵、採或其他瑣務的營生時間都是每週二十小時左右。農耕生活則不用說,誰都知那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整天都是機械重覆的辛勞,工作和生活的滿足感跟採獵的根本不可以同日而語。更重大的農耕社會害處還有多項(見本論作者彭耀階著「萬惡田為首」),但上述所舉已足夠說明,追求物質財富心態此一解釋模型不能成立,因為食差了,工作辛勞了。今日有不少工作狂會為了提高收入過地獄式生活,餐餐公仔麵,但那只是工業文化薰染的結果,而採獵社會生活優哉悠哉,亦無物質豐盛的個人或族群可供攀比,若果嚐試過,發現到工作辛勞了許多反而吃得差了,則即使物質豐富了,也一定會退回原有生活。
追求物質這解釋模型因為解釋不了,又可說牴觸了可由任一有能力第三者所發掘出來的先人遺骸事實,和採獵社會那遠較休悠而且少機械重覆的工作事實,而任何與此等事實牴觸的論說、科學、模型等都必須退場,皆因此等事實的真確機率更高,於是另有人提出氣候特變解釋模型。氣候特變令到野外的獵物和野果都減少了,令到也懂得農耕畜牧的部落索性作出轉型。唯是這套模型也解釋不了龔山採獵部族在受到外來殖民者干擾之前,仍然可以在卡拉哈里沙漠西埵的半沙漠地帶過著原初富裕生活(見人類學者沙連士著「原初富裕社會」),也解釋不了農耕技術仍很幼嫩的最早期農耕者應該同樣受到氣候特變的影響而至歛收失收
?況且考古學者也未發掘得到各轉型地區在作出轉型時有任何氣候特變發生,所以這解釋模型也不獲學界接受。
人類何以由採獵轉型農耕至今仍是懸案,本論作者曾經概略地探討過,認為成因應該主要由轉型農耕後不可逆轉回採獵所做成,其次農村的樓房和田疇帶給採獵者一個更加幸福美滿的表象,假若偶有一些部族轉了型,不久後鄰近的部族也會效法,效法後心知上當也大多無法轉回採獵,兩機制合起來令到轉型農耕向各處蔓延開來,終於成為一個全球現象。
先前提到的幾個由有能力第三者所發掘出來及可以覆核的幾個事實:
1、自先人遺骸所檢視得到的先人營養和健康差異。
2、採獵工作的時間較少及絕少機械式重覆的勞務。
3、採獵部族在受到外來殖民者干擾之前,仍然可以在卡拉哈里沙漠西埵的半沙漠地帶過著原初富裕生活。
4、氣候特變同樣打擊農耕收成。
本人所提出的這個不可逆轉解釋模型則不會牴觸上述四項事實的任何一項,剩下來就只是看看不可逆轉的論說本身是否可以事實為依據,並且以合乎邏輯語理的方式推演出來。
轉型以農耕為生並不可以在林間找出一小幅無樹木的空地出來耕種,那僅是採獵部族的興趣、玩意,到了要轉型為耕種為生,就必須要伐林,清出大量空地來作田疇,而且必定清除生物多樣性最高的林帶,以取得最佳收成,但與此同時亦要付出野外的糧食來源下降的代價,皆因生物多樣性最高的林帶也同時是最多獵物和野果之處。除此之外,流動採獵部族大都採行共同商議和共享所得的制度(理據見本論作者彭耀階著「萬惡田為首」3O至84段),而且一片林帶有多少野果和獵物是個常數,採獵所得並不是多採多得或多獵多得,過度採獵必隨即帶來糧食下降,族民也都清楚知道,每天所得平均有一固定數量,又由於族民平分所得,所以人人也都清楚,人多了則分得到的一份也必定少了,所以都會控制人口,不讓它膨脹,否則人人都要捱餓。但清林開耕便大不相同,人多了則多了人手清除多些樹林作農田,也多了人手耕種,收成也多了,於是不用再將人口控制掛在心上(見本論作者彭耀階英語著作「Zero
Impact Farming Manifesto」內The Hidden
Price一節內所引述以色列台拉維夫大學和愛爾蘭曲克大學考古學系對Levant地區之共同研究所得),所以部族一旦轉型為農耕,林木清除會向四週擴散,人口也會不住膨脹。上面幾項機制的合成作用,就是一旦某一數十人至數百人的流動採獵小部族轉型農耕,四週的林木會逐漸轉變成農田,農田的範圍也會不住擴張,部族的人口亦會隨之不住增加,乃至若干年之後,族群覺得生活遠不如採獵,想棄耕種改為恢復以採獵為生已不可能,起碼在該地區不行,因為一方面人口多了令到糧食的需求也多了,而林木則已全變農田,其間已無獵物野果可供採獵,遷到別處去又怕要侵入其他部族的地盤,做成衝突甚至戰爭,只好繼續留在原地經營農耕,所以說採獵轉型農耕的過程乃不可逆,原因正在於此。
聽來合理,可有實際證據支持?現世僅餘採獵部族已所剩無幾,唯是仍然可以在坦桑尼亞的客沙部族找到近似證據。二戰後英國讓坦桑尼亞獨立自治,新政府則昧於現世盛行的價值觀,想將世代以採獵為生的部族改為農耕,不過當中生活於大裂谷附近的客沙族對這種安排甚為抗拒,堅守著原來的採獵生活,唯是當其居地附近的部族轉型為農耕之後,林莽亦遭到清除,此舉令到客沙族賴以為生的醬果、野薯、蜂蜜、獵物等大幅減少,逼令他們部分人轉型耕種,仍然堅持採獵的便只好遷移至更為偏遠的深山大谷之中。
坦桑尼亞客沙族的經歷提供了採獵轉型農耕乃不可倒逆的事實例子,當然仍不足以此結論大多數的此類轉型都是不可倒逆,皆因不同地區都有其特異的區域生態系統結構。之不過,不可倒逆可以是個宏觀模型:流動採獵部族乃從住地區域生態系統中取得主要糧食,他們可以視為該系統內的頂層消費者,所以他們對該系統的干擾必須保持輕微,否則糧食供應必會下跌,同時該系統每單位面積範圍所可以提供的糧食具有上限,這意味部族的人口不可以超越上限,否則糧食也會供應不足。而轉型農耕則必需要大程度改變原有區域生態系統,令到原有的面積範圍所可以支持的人口數量大幅下跌,族群必須轉為以耕作所得維生。部族若想在原有範圍之內回復以採獵為生,棄耕之後起碼要不再干擾範圍內生態狀況多年之後,才可以大致回復往昔的糧食供應量,要多少年則視該個別系統的細項,與及部族以什麼作食糧而定,總之起碼也是十年八載的歲月,這亦即意味部族一旦轉型農耕,便不可能在原地回復採獵。這個宏觀模型則可以應用到大部分具有流動採獵部落的區域生態系統之中,所以不可倒逆解釋模型可以在推理上成立。
本論旨不過就所知提出一個唯一可以解釋得通的模型出來以供玩味,所以不會在各有關細項上加以展開。
科學解釋模型的建立:唯一可以解釋得通各有關現象的模型。
例:熱到底是什麼
卡路里解釋模型:
今天雖然大部分人都懂得熱是能量的其中一種形式,卻大部分人都說不出那是怎個能量法?物質多了能量何以熱起來,少了何以又冷起來?十八世紀後葉有科學家提出熱流質模型,稱為卡路里理論。此理論認為熱是一種可以滲入及滲出物質內部的無色無臭又無味的流體,此外熱流質之間互相排斥,形成較濃熱流質向較稀熱流質之處流動,做成熱的傳導和輻射。人體皮膚接觸到熱流質時有冷熱感覺,稀少時覺得冷,濃密時覺得熱,太濃時會弄傷皮膚。還有冷縮熱脹,物體內的熱流質多了,於是膨脹起來,少了則會收縮……一般人想得到跟熱有關的現象都解釋得通,但當年科學界總是無法沒有保留地接受這個卡路里理論。
卡路里理論的問題,不在於唯一解釋得通的模型還不可以作結,而在於此模型尚有不少解釋不了的,跟熱有關的物質現象。其一是非常高熱的物質,冷卻了之後重量並不會減少,除非熱流質的重量為零,否則便解釋不了。其二是絕大部分地表上的物質都有三態,何以固體滲入了夠多的熱流質後會軟化成液體,又再吸入更多的熱流質後會進一步化成氣體,則仍有待加入更多對熱流質特性的假設之後才有可能解釋得了。其三是水的非一般冷縮熱脹現象。攝氏四度的水,在進一步走失了熱流質之後,該進一步收縮才是,何以反而膨脹起來?這一點也是卡路里理論所解釋不了。
粒子解釋模型
不過,上面的質疑仍未算是關鍵、核心,卡路里熱解釋模型面世後,正由於那是個某程度上可以將所有相關的現象都解釋得通,所以至到十九世紀仍有不少科學家接受這個模型,直到熱的粒子解釋模型面世後,這個卡路里模型方才完全被棄揚。粒子熱模型則認為物質都是由極之微細,電子顯微鏡也看不見的粒子組成。粒子概略分成兩大類,原子和分子,而且粒子和粒子之間若不太過靠近時,都有並非萬有引力,而比萬有引力強大的吸引力存在,但若太過靠近,則彼此間又會有比粒子間吸引力更為強大的斥力存在。根據上述描述,所有粒子應該都非常緊靠地黏聚在一起,地球表面上所有物質應該都如地表岩石圈的岩石一般堅硬、緊密地聚在一巨塊才對,當然事實並不如此,那便由熱粒子模型提供了解釋:所有粒子都在劇烈振動或彼此撞擊之中,所謂熱其實就是粒子的振動或撞擊的強烈程度,振動力小時,粒子固定地黏聚一起,是為固體;振動力強大至粒子間引力不可以再將粒子固定地黏聚一起時,粒子間可以出現滑動,萬有引力也可以將原來的固體拉得塌下,是為液體;而當一些粒子的振動力又再強大至其所附著的固或液體的粒子間引力都拉不住之時,便會飛脱至空中,成為氣體(見網上熱的粒子模型particle
theory of
heat動畫)。這個模型則可以將一概日常觀察,例如物質三態,乃至實驗觀察結果,例如懸浮粒子在空氣中的隨機彈跳(即布朗運動),乃由於懸浮粒子不住受到旁邊到處高速彼此衝撞的空氣份子撞擊所做成。還有所有物質都可以有任意高温,而不可以有任意低温,最低可能温度都是靠近攝氏負273度,乃因為粒子可以任意高速,甚至靠近光速的速率劇動,雖則其粒子也會將繞行於其外圍的電子抛離,於是可以有過億度高温。但低温情況便不相類比,不可以任意負值,不可以低於-273.15
deg C。這熱的粒子模型正好可以解釋得通,乃因為低温即振動輕微,而最少可能的輕微振動就是靜止不動,而不可能更少,所以有絕對零度這回事,-273.15deg
C,又即0
K……等都可以完滿解釋,找不到例外。至於卡路里模型所解釋不了,何以4度至O度的水不再冷縮熱脹,而是愈冷愈脹,熱的粒子模型也可以完滿解釋:原來水是個V形而且有電場極性的分子,尖的一頭是個氧原子,帶負電,兩丫的一頭是兩個氫原子,帶正電。水温高於4度時熱振動的力度比電極間的力度大,所以都是冷縮熱脹。但在低於4度時,振動力度相對較弱,電極間的力相對較大,一個水分子的氧原子吸向另一鄰近水分子的氫原子,這一移動令到水分子之間撐大了距離,比隨機堆疊沒有那麼密集,於是反而愈冷愈膨脹起來。正由於只有這一套解釋模型可以完滿解釋所有跟冷熱相關的物理現象,於是其推理模型地位便告成立,亦即其真確機率排序屬排理陳述級別(見方法論6)。
推理模型跟科學模型之別
但這套模型現今已經是一套科學模型,並不限於是推理級別,原因又何在?乃由於物理學界可以根據這套模型準確推算出不同物質在加入了某定量機械動能之後,例如以葉片用某旋轉速率攪動某種液體,温度在熱能沒有流失的情況下會提升多少,然後進行實驗察看結果如何,正是完全吻合,於是可以「間接」證實這套解釋模型。後來再進一步就是真接量度某温度和壓力的氣體份子在真空中的前進速度,跟按照解釋模型所演算出來的又是完全吻合,於是「直接」證實這套模型的真值。只要一套推理模型能夠預先推導出多個隨機的個別情況出來,並得到事實的確認、肯定,這套推理模型便得到晉升成歸納科學模型,其真確機率也跟歸納科學的等同。
信念、推理和科學解釋模型
即是說,一套對所有相關事實、現象都可以解釋得通的解釋模型只是個信念模型,而唯一一套可以做到對所有相關事實、現象等都解釋得通的解釋模型是為一套推理模型。而更加能夠根據模型推導出多個個別狀況,並且可由任一有能力第三者加以核實,事物或實驗的確一如所預先推導出來的相符,則這套解釋模型便為之一套科學模型。
整全求真方法論之三:
善養吾求真的浩然之氣(整全之所在)
整全求真方法論之四:
弄清楚詞義和語理
整全求真方法論之五: 事實和現象乃歸納科學和推理的終審庭
整全求真方法論之六: 按真確機率將不同陳述分類、排序及其應用
整全求真方法論之七: 以原理思維收納抄貼思維
整全求真方法論之八: 棄絕表象,以多遣多向替代單遣單向思維
整全求真方法論之九: 解釋模型和陰謀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