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社會與生態保育:

大澳區旅遊推廣計劃意見書

彭耀階  Pang, Yiu Kai (Hong Kong)   Nov, 2013.

 

 

作者彭耀階在香港及中國所作之其他開創性工作
1993年 --  整全求真方法論及中國整全教育哲學開創人,中國學術界於201O年以其理論創立北京市整全教育科技研究院(Reference01以電腦進入後點擊「整全教育理念研究」)  (Reference02)
1999年,大澳生態、文化和經濟三重保育社區重整計劃意見書三位撰寫人之一(Reference03)
2000 - 01年:東亞衛視優質人生劇集。首套介紹香港自然生態連續電視劇集之男主持及自然生態顧問。(Reference04)   (Reference05)  (Reference06)
2013 - 14年:無線電視山系女行劇集。香港首套由本港電視台製作,介紹香港自然生態和行山連續電視劇集之自然生態顧問(Reference07)

2008年 --  零干擾農法開創人(Reference08)   (Reference09)

 

後記:

大澳是香港首個以可延續概念重新打造的社區,詳細構思請參閱本文獻。 本文獻自1999年面世以來即一直存放於香港科技大學華南研究社(人文學部),另一副本則一直存放於大澳公立圖書館供公眾閱覽。

香港有線電視新聞訪問彭耀階及報導本三重保育計劃書(VIDEO)


隨著九一年東涌機場拍板,大嶼山各處小市集内都有不少居民夢想可以得到類似東涌式的發展,只是他們都忽略了,在偏遠地區作這種發展,不論成本效益還是解決各項社區需要上都並不可行,尚未計算可能有一些重要生境會遭抹除等等。其次,東涌式發展其實也並非令到當地居民受益最大的安排,例如他們原本宗奉的生活方式和本土文化會被掩埋,因收地收屋而受益的則只是一部分人的一次過利益(九O年代的偏遠鄉郊都賣不了多少錢)。 提筆諸公有見及此,遂構思以大澳為試點,推出一個本土文化,本土經濟和生態環境皆得到保育的三贏方案,歷經整個九O年代的努力,方案終得到落實,落實以後經過十多年的實踐,可說相當成功。

遊人可能會有些許保留,認為大部份重整事物都可說成功,唯獨是第二期龍田邨和漁船停迫區則是敗筆。前者對大澳整體景觀構成破壞,亦與第一期並不調合。後者則落成後漁船更加稀少,近年更只餘小貓三兩,非常浪費。原來這兩筆都並非本建議書之作,第二期龍田邨在九七年前經已落成,漁船停迫區則可說是政府不聽專家學者意見的結果。提筆諸公之所以不作此建議,乃因為早已料到大澳漁業不久便會進一步衰落,也都曾各自發表論文論及大澳漁業,深知漁業並不能夠在未來挽救大澳本土經濟。

大澳漁民聚居於建築在水上的棚屋内,乘坐搖尾櫓的小舢舨出入往返,四週被由荒廢鹽田轉變而成的紅樹林包圍著,是個本土文化和生態環境皆彌足珍貴的地方,理應加以保育。但另方面社區經濟由於地處偏遠,日趨萎縮,以致於政府原初「安置」所有棚屋漁民至大澳龍田邨的計劃並没有人反對,獨是彭耀階力排眾議,於九四年在亞洲電視中文及英文時事追擊節目内力陳保留棚屋的重要性, 香港政府及區内人士方才如夢初醒,及至九七年,保留棚屋已成各方共識,政府原先擴建龍田邨的計劃亦因而擱置。

提筆諸公亦了解到,只有環境和文化友善的生態和文化旅遊方案,例如以民居渡假屋代替星級酒店,以非人工的濕地生態作旅遊吸引,方可能實現本土文化,本土經濟和濕地生態三方皆得到發展的三贏方案,於是彭耀階與多年研究大澳漁民文化的兩位香港科技大學傑出人類學家廖迪生博士和張兆和博士三人共同撰寫這一份「文化、社會與生態保育:大澳區旅遊推廣計劃意見書」,經廣泛咨詢地方社團及人士並鼓勵他們亦可就自已所想向政府提交建議方案後,於九九年一月呈送本建議書予香港政府各有關部門,並很快得到離島規劃處答覆落實發展本方案。(見廖廸生與張兆和合著「香港地區史研究之二:大澳」第199頁,及新界及離島規劃署李志苗女士於1999年9月覆函)

有些人則認為不對政府作出任何建議最為可取,其實他們都忽略了六項關鍵之處:

其一是先前早已提及,隨著赤鱲角機場拍板,要求大嶼山各處小市集都可以作出東涌式發展的呼聲甚囂塵上,加上九七回歸後香港整體經濟迅速滑落,若無妥善方案可供落實,此等呼聲只會愈來愈大,政府也不能不對之作出回應,例如擴建龍田邨以安置所有棚屋居民之類等等。

其二是在九○年代的主流社會意識底下,棚屋被認為是一種過於簡陋、又不夠安全的居所,若缺乏一整套理念方案,將極難說服政府將之加以保留讓人繼續居住。

其三是先前亦巳提到,大澳的本土文化和生態環境皆彌足珍貴,若不主動作出保育主張,由於當時政府正在忙於過渡九七,對此偏遠小地方的珍貴事物難免有所忽略,很可能一時失覺便將之棄如弊履。

其四是保育之餘亦應從全港市民的利益角度著眼,讓他們多一處身心靈皆得到滋潤的就近好去處。

其五是若要本土文化、本土經濟和生態環境同時得到保育,可謂難度極高,必須要投入創意思維方可能實現,而提筆諸公亦認識到,只有確當的生態文化旅遊發展才可以三者兼顧;但生態文化旅遊在當時香港仍是個乏人認識的概念,處理失當則有可能會弄巧成拙。

還有最後一點,也是最重要一點,就是大澳可以成為以可延續概念進行重整的首個香港社區。例如重建大壆,跟往日大澳居民的要求不同,筆者們所建議的不單單是一項花費巨款以收復一處鹽業的人文景觀,它同時是讓數十公頃由鹽田轉變而成的海洋紅樹林沼澤地得到保育發展,生態旅遊好去處 ,大澳居民的拍拖勝地........,亦正好由於這一舉多得,才令到政府覺得化算得來。 另外還有香港和大澳其時故然有待發展本土經濟,人類整體亦正面臨延續的挑戰,向政府提出一份藉本土文化和生態保育以達到同時令到普羅直接受惠的可延續本土經濟發展方案,正是適時之舉。

彭耀階   二○一三年十一月

彭耀階(楷):  綠色大嶼山協會發言人(1991 - 2002)

                           蓮花谷生態社企農莊會長及園主(2003現在)

張兆和:  香港科技大學人文學部副教授

廖迪生:  香港科技大學人文學部副教授

下頁                                            上頁                                         首頁